癲癇病俗稱,癲癇是一種腦神經慢性疾病。癲癇病作為重大疾病。癲癇患病分為小孩、成人、老人等" />
癲癇病俗稱,癲癇是一種腦神經慢性疾病。癲癇病作為重大疾病。癲癇患病分為小孩、成人、老人等。而癲癇疾病患者不同癥狀也不相同。同時癲癇患病率以兒童居多。據調查兒童患有癲癇病的疾病占有總數的三分之二。要是親屬患有癲癇應多了解癲癇的癥狀及治療、護理。可以有效的預防癲癇病的發作。癲癇作為重點疾病是不可忽視的。以下就是對癲癇病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大家能耐心的閱讀。
一、小兒癲癇的多樣性
遺傳因素: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癲癇與遺傳有關,而且對兒童癲癇的影響更大。具體表現為不但癲癇本身有遺傳傾向,而且對一些其他遺傳性疾病來講,癲癇癥狀也是經常見到的,甚至可能為主要癥狀,如苯丙酮尿癥、神經纖維瘤病、結節硬化等。臨床資料證明對有遺傳傾向的癲癇患兒,遇到各種一般的、輕微的外因時,就可引起發作。即使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發作,也可以證明有發作閾值降低,即腦電圖出現棘波或多棘慢波放電。
獲得因素:即腦部有癲癇性病理改變,這些獲得性腦損傷引起腦的結構性或代謝病變,產生癲癇灶,病變可以是彌慢性或局限性、靜止性或進行性。腦損傷的原因很多,但在小兒多為先天發育異常、產傷或外傷、腦部感染、高熱驚厥等。
性別、發病年齡及發作類型:一般男多于女,以幼兒#!多,而且年齡與發作類型也有密切關系,如嬰兒痙攣癥幾乎均在1歲以內,運動性發作發病在6歲內,失神發作發病多在1~8歲,其他各型癲癇的首發年齡也多在10歲以內。新生兒癲癇往往隱蔽,且呈局灶發作,年長兒抽搐明顯且呈全身性。
發作表現:癲癇各發作類型的發生率隨年齡而不同,其臨床表現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程度密切相關。除常見的發生于兒童任何年齡的大發作外,新生兒癲癇其臨床表現形式多為刻板的反復性動作,并常伴有異常的眼球運動。
智力改變:凡有明顯腦器質性、遺傳性、代謝性病因者,以及有神經系統異常體征者,幾乎均有智能低下。年齡越小,智能障礙的發生率越高,而不同發作類型伴智力下降者,由高到低,依次為嬰兒痙攣、失神發作,而且發作越頻繁,智能低下率就越高,嚴重發作本身即可影響智力發育。
二、新生兒驚厥的臨床特點有哪些?
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表現不像較大嬰兒那樣容易確定,其驚厥表現是片斷的,而且常難以和生理運動相區別。國內有人根據臨床表現特點主張把新生兒驚厥分為五種類型。
微小驚厥:包括呼吸暫停、眼強直性偏斜、眼瞼反復抽動。嘴唇顫動、流涎、吸吮及咀嚼動作,有時伴有類似游泳樣或踏自行車的上下肢體復合運動。
多灶性陣攣性驚厥:這種驚厥是移動性的,可見陣攣性運動迅速地從這一肢體轉移到另一肢體,或從一側轉移到另一側。
強直性驚厥:其特征是全身的伸展和僵硬,常伴有呼吸暫停和雙眼向上偏斜。
局灶性陣攣性驚厥:本型少見,常起于一側肢體或一側面部,并擴展到身體同側其他部位,沒有意識喪失。
肌陣攣性驚厥:本型少見,表現為上肢和下肢同時發生的急促的牽拉運動。
三、癲癇疾病的腦電圖的特性
1、童良性中央-顳區棘波灶性癲癇腦電圖有何特點?
本型癲癇為一種獨立的類型,不僅發作與年齡有關,而且腦電圖具有明顯的特征。主要表現是:單側或雙側中央-顳區陣發性高波幅頻繁單發的棘波、尖波或棘-慢綜合波發放。棘波常以中央-顳區為起點,播散到額頂、枕區,而且仍以中央-顳區明顯,背景波通常正常。
2、嬰兒痙攣腦電圖有何特點?
嬰兒痙攣發作時腦電圖可歸納以下三種波型:
①持續出現的高度失律波型;
②陣發性去同步化;③陣發性過度同步化。其中以②#!為多見,此種波型在1~5秒內各導聯均出現14~20C/S的低波幅快波及低波幅慢波。棘波及高波幅δ波完全消失,其后波幅逐漸增高,并出現δ波及棘波,而后恢復到間歇期的高度失律。
嬰兒痙攣在發作間歇期有其獨特的腦電圖表現,即高度失律。典型的高度失律為“毫無規律,毫無次序地出現高波幅慢波及棘波,棘波的持續時間及出現部位經常變化,有時為局灶性,數秒后又變為多灶性,甚至彌漫性”。不典型的高度失律,可有接近基本節律的成分,其中棘-慢波也多少有些節律性,還有些則表現為兩側反復出現持續數秒短暫不規則的棘慢綜合波,其后完全抑制。
3、嬰兒癲癇性腦病腦電圖有何特點?
其腦電圖特點是不論覺醒還是睡眠狀態均可見到高幅棘波、慢波的不規則性混合的爆發,與近乎平坦的抑制期交替性周期性出現,形成特征性的爆發-抑制波型。兩側同步或不同步。
從上述介紹大家對癲癇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希望大家能時刻關注癲癇。因為患上癲癇疾病不分年齡。做好預防工作。了解預防等常識。以免下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己。誰也不希望自己的未來伴有癲癇度過吧。所以花些時間來了解癲癇病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是為了身體的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