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還是比較嚴重的,他的發生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傷害,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找到合適的辦法就會有機會減少癲癇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但是生活中也要注意癲癇的影響。那么,治癲癇的藥有哪些副作用呢?
1、近期副作用
主要是神經系統異常、胃腸系統反應、引起藥疹等常見副作用。神經系統異常包括嗜睡、疲乏、共濟失調、行為障礙、思維障礙、興奮、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常發生在治療開始階段,一般與服用藥物的劑量相關,大多于2周內減輕或自行消失,亦可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而減少不良反應。抗癲癇藥物引起胃腸系統刺激癥狀常常也出現在開始治療時,可表現為惡心、嘔吐、納差、腹瀉等,飯中或飯后服藥或改服腸溶衣劑型是較好的解決辦法。傳統抗癲癇藥物以卡馬西平引起藥疹為常見,在新型抗癲癇藥物中以拉莫三嗪為最常見,其中重型藥疹的發生,均因發生藥疹后未及時停藥,由輕型進展為重型,包括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和重型多型紅斑型藥疹,此時應立刻停用藥物,及時就醫。
2、遠期副作用
出現的遠期藥物副作用可會有骨損害、影響認知功能、肝受損、體重增加或減少等。患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巴比妥、卡馬西平可致骨密度降低,增加繼發性骨折危險;影響認知功能。主要集中在神經運動速度、注意力、知覺、記憶力幾個方面,傳統抗癲癇藥物中丙戊酸鈉影響最輕,新型抗癲癇藥物較傳統抗癲癇藥物對認知功能的損害輕,建議緩慢增加藥量,減少不必要的多藥治療,并有條件地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以盡量減少認知功能的損害;出現肝功能受損,譬如丙戊酸鈉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其中3歲以下的兒童風險最大,目前還是缺乏特定的檢查項目預測此嚴重的不良反應;丙戊酸鈉常導致體重增加。
現在要提醒大家,治癲癇的藥不是小事,要嚴格的跟著醫生的吩咐一步步的來,少服或漏服抗癲癇藥物,劑量不足不僅影響藥物的療效,而且延長了病程,甚至會使癲癇反復發作,從而發展為難治性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