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長期以來主要應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而患者的心理問" />
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長期以來主要應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而患者的心理問題往往被忽視,許多癲癇兒童存在心理障礙,應引起大家的重視。
如何發現癲癇患兒的心理問題?
1.情緒變化
治療時間長給患者精神、心理壓力很大,出現緊張、焦慮情緒和對發作恐懼情緒;怕發作時傷害身體,怕長期服藥會使自己變傻;擔心同時社會上的歧視和偏見,怕被人譏笑,甚至不敢獨自去公共場所...久而久之,沉重的疾病負擔使患者情緒消沉、抑郁、焦慮、產生自卑自棄,如果家長、老師和同學不能理解,更覺得沒有出路、灰心喪氣,甚至產生厭世輕生的念頭。
2.行為異常
心理得不到及時疏導,積累下來會出現性格改變,表現為固執、多動、沖動、社交能力下降、強迫行為、攻擊行為甚至自我傷害。
3.認知損害
部分癲癇兒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不能讀完小學,需要去特需學校學習,其智力、記憶力、閱讀能力、拼音認字及學習數學能力較差,不能集中精力學習、記憶力減退及學習新鮮事物困難,有的表現不敏捷,空間思維差,定向能力差。
如何有效克服癲癇兒童心理問題
1.父母對疾病和孩子的態度至關重要
一些父母不希望周圍的人知道孩子患癲癇,也不希望患兒本人知道,擔心由此帶來恥辱和偏見,但這樣最終會因別人對患兒情況不理解及患兒不會保護自己而造成傷害。患兒父母的焦慮情緒和過分保護可以理解,但切是引起和加重患兒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癲癇兒童的家長特別是患兒母親進行心理輔導,建立對癲癇的正確認識,消除其心理障礙,以更好的配合治療。
2.心理輔導也是很重要的治療措施
把心理輔導當做很重要的治療措施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目的在于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學會處理疾病產生的情緒反應及增加社會適應能力。咨詢醫師善于傾聽病人的訴說,會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患者情況做定性、定量的全面評估,在剛確診時和治療的不同時期有針對性、有步驟的給與孩子心理輔導。
3.行為治療簡便實用
患者學會處理日常壓力的方法,學習自我控制發作和放松訓練,了解發作先兆及可能增加發作的因素,告訴患者避開發作的方法,指導患者在前驅期及先兆期阻斷和抑制發作的技術。有些患者發作前可以進行放松和深呼吸訓練,這樣可以減少發作,減輕心理障礙
4.恰當的運動干預是很有效的放松療法
對癲癇兒童過分約束是有害的,應鼓勵癲癇兒童參加活動和運動,盡可能與正常人一樣生活,運動的方式和強度應根據發作的誘因及被控制的程度而個體化,但發作較頻繁者及曾在運動中或運動后發作的病人應禁止運動。
5.取得患兒身邊社會環境的支持
社會上對癲癇基本知識的無知及由此引起的恐懼、誤解及歧視,有時使癲癇患者因負性社會態度而受到的心理損害遠比發作本身更為嚴重,在癲癇兒童的社會環境中,老師起著關鍵作用,老師的理解和關懷、老師對同學的引導不僅能幫助患兒,還對其他兒童產生良好影響,因此,應鼓勵老師、家長和醫生之間的交流。
總之癲癇兒童的心理障礙越來越被重視,掌握癲癇兒童的心理特點并正確引導,對其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干預是除藥物治療外的另一重要內容。只有進行全面的綜合治療,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才能提高癲癇兒童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