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epilepsy)其俗稱為 “羊癲瘋”或者“羊角風”,早在兩千二百年前的《黃帝" />
癲癇(epilepsy)其俗稱為 “羊癲瘋”或者“羊角風”,早在兩千二百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人們對這種疾病并不陌生,常常被人們通俗的稱為“抽風”。“抽風”往往表明兩種含義:一種是真正疾病的狀態,由腦神經元過度放電而導致驚厥與抽搐,另一種即形容某人不規范、不正常、不理智和不能自控的行為。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而癲癇發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腦神經元異常和過度超同步化放電所造成的臨床現象。其特征是突然和一過性癥狀,由于異常放電的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部位不同而又多種多樣的表現,可以是運動﹑感覺﹑精神或自主神經的,伴有或不伴有意識和警覺程度的變化。對臨床上確實無癥狀而僅在腦電圖(EEG)上出現異常放電者,不稱之為癲癇發作。因為癲癇是腦的疾患,身體其他部位的神經元(如三叉神經元或脊髓前角神經元)異常和過度放電不屬于癲癇發作。
一、環境因素:年齡對癲癇的發病率、發作類型、病因和預后均有影響。癲癇的初發年齡多在20歲以前,約占60%~80%,癲癇病隨年齡增大而逐漸減少,新生兒期和嬰兒期6個月內首次有癲癇發作多為腦器質性疾病,如產傷、感染、先天性腦部疾病等。原發性癲癇多在20 歲以前開始發作,其中有6~10歲和14~17歲兩個高峰年齡,青年、成年則顱外傷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顱內腫瘤所致者較多見,老年期則腦血管病占首位。新生兒常呈部分發作,原因在于雖然這個時期大腦興奮性很高,但較難形成全腦同時異常放電,嬰兒期逐步發育,癲癇表現為偏側或全身發作。但因大腦對下部腦干網狀結構活動控制不完全,亦常表現為嬰兒痙攣或強直發作。6個月至5歲高熱驚厥較為多見,良性中央顳區棘波癲癇多,于4~10 歲開始,青春期后自愈,原發性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多從1l~17歲開始,成年期多表現為部分發作或繼發性全身發作,老年期以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及部分發作為多。性腺功能對癲癇具有一定的影響,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及部分發作常在青春期或月經初潮期開始發生,失神發作也可在此期轉化為大發作,有的在經期前或經期中癲癇發作次數增加或程度加重,少數僅在經期前或經期中發作,稱為月經性癲癇。有的患者僅在妊娠期或圍產期有癲癇發作,而妊娠前及分娩后無癲癇發作,稱為妊娠癲癇,其癲癇發作是由于妊娠期水鈉潴留、電解質紊亂、精神緊張、內分泌改變和呼吸方式的改變等引起的腦部癇性放電。癲癇發作與覺醒、睡眠周期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多在白天發作,有的則多在夜間睡眠中發作,對不同類型的癲癇其影響不同,尤其對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和復雜部分發作影響更大。全身強直-陣攣發作與睡眠覺醒周期關系較大,精神運動型發作也與之有關。
二、誘發因素:發熱可引起發熱性驚厥及促成癲癇發作;過量飲水可誘發全身強直-陣攣發作;過度換氣容易誘發失神發作;飲酒可促成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和肌陣攣發作;睡眠剝奪可引起腦電圖癇性放電及臨床抽搐發作;過度疲勞容易導致各類癲癇發作,饑餓性低血糖也易引起抽搐發作;突然撤掉抗癲癇藥物往往促成癲癇發作,甚至導致癲癇持續狀態;有些感覺因素也可誘發癲癇,如視、聽、嗅、味、內耳(前庭)、軀體等受刺激;還有些精神因素也可促使癲癇發作,如強烈的情感活動、情緒激動、受驚嚇、用腦過度、緊張等。有時甚至因聯想到某種特殊誘因,或看到與該誘發因素相關聯的某些事物時,也可引起癲癇發作。
三、遺傳因素: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資料顯示癲癇發病具有遺傳性,癲癇患者的親屬患病率較普通人群明顯高,血緣關系越近,遺傳因素越高。即使繼發性癲癇,其近親中癲癇患病率較普通人群也高得多。據調查發現,普通人 群的癲癇患病率為0.3%~0.9%,原發性癲癇的親屬患病率為19.8%-35%,繼發性癲癇的陽性家族史為1%~4.5%。癲癇通過何種方式進行遺傳,至今尚無統一定論, 近年來提出多基因遺傳的觀點,認為致病基因無顯、隱之分,作用均小,需在許多基因積累效應共同作用的基礎上發病,且與環境因素關系密切,癲癇發病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