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人到醫院看病毫無例外要做腦電圖,甚至不止一次,究竟腦電圖有什么價值是我們應該了解" />
癲癇病人到醫院看病毫無例外要做腦電圖,甚至不止一次,究竟腦電圖有什么價值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先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腦電圖,19世紀末已經發現動物大腦皮層有電位變化,直到20世紀20年代法國一位精神病學家漢斯貝格第一次在人的頭皮上記錄到每秒10次左右的電位變化,開創腦功能檢測的新紀元,此后隨著微電位記錄技術的進步腦電圖技術日益完善成為一種新學科腦電圖學。詳細記錄腦電位變化可以實時、長期了解腦功能變化,現在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如昏迷病人的監測,全身麻醉的監測,以及生理功能變化的監測,宇航員從太空發回的生理參數就包括腦電圖,登珠穆朗瑪峰時帶上腦電圖監測儀可以了解健康人隨海拔增高,氧氣減少時腦功能的變化。對疾病的診斷也有重要意義。
現在已經知道癲癇發作的基礎是大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有放電就可以被腦電圖儀記錄下來,經過20世紀30-40年代醫學家的研究已經了解到癲癇病人有特殊形式的放電,叫做“癲癇樣發放”,其中包括一種波幅較高窄而尖的波叫棘波,比棘波稍寬形狀一樣的叫尖波。還有棘波和尖波與一個很慢的電位變化組合的棘慢復合波及尖慢復合波等。因此腦電圖已成為診斷癲癇必不可少的檢查。可是,并不是每一個癲癇病人每一次腦電圖都有這種異常,這是為什么呢?做一次一般常規腦電圖僅30分鐘左右,這種腦電圖異常與病人發作一樣,病人有時發作,有人發作間隔長達數月,短的也有數小時,在不發作時與正常人看不去什么差別,這種癲癇樣發放的異常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存在,因此做30分鐘腦電圖的時間沒有放電就記錄不到,也許再延長一點第32分鐘就可能記錄到。大約30%-40%的癲癇病人做一次30分鐘常規腦電圖可以記錄到癲癇樣發放,換句話說還有60%-70%沒有記錄到這種異常放電。延長檢測時間可以提高陽性率這是不言而喻的。隨著電腦的引入腦電圖儀,使長期記錄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記錄,大為提高了腦電圖的陽性率。醫生們更感興趣的是病人正在發作時腦電圖有什么變化,這也得益于腦電的應用,現在有了錄象腦電圖監測儀,可以同時記錄腦電圖和病人情況的錄象,將這些資料存儲于錄象帶或光盤,可以反復放送供醫生仔細研究,這不但對癲癇的診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癲癇發作的分型及可能外科治療癲癇病人的術前定位也是必不可少的檢查。
癲癇病人的異常腦電圖叫“癲癇樣發放”而不叫“癲癇發放”,加一個“樣”字意義重大,如果叫“癲癇發放”就會使醫生和病人誤解為有這種腦電圖異常就是癲癇,腦電圖可以代替醫生診斷疾病了。仔細推敲并非如此,醫生診斷病是臨床概念,是醫生綜合病史、體格檢查、各種實驗室檢查的結論,而腦電圖是一種功能性檢查,有它本身的物理和生理基礎,是電生理概念,這兩種概念不可混淆,也就是腦電圖異常不等于癲癇病,僅是醫生診斷癲癇的依據之一。事實上也如此,功能性檢查象腦電圖,任何一種異常可以見于多種疾病,而一種疾病又可見到多種腦電圖異常。例如現在大家已很熟悉而且談虎色變的克雅氏病,是一種異常蛋白傳播的疾病,不是癲癇,但在腦電圖上早期為頻率變慢,晚期出現約每1秒出現1次尖波。所以只能叫癲癇樣發放,因為#!常見于癲癇病人。
腦電圖有很多種異常,其中只有癲癇樣發放才和癲癇的關系密切或者可以說腦電圖做出癲癇樣發放可以做為臨床診斷癲癇的證據。而其他腦電圖異常和癲癇無關,并非所有異常與癲癇均有瓜葛,更不能作為癲癇診斷的證據。
目前國內有些誤解,不管臨床有否癥狀或有什么癥狀只要有棘波、尖波就認為病人是癲癇,只要腦電圖有異常不管是什么異常都認為是癲癇。因此癲癇診斷擴大化,使一些人遭受不白之冤,受到不應受到的心理壓力,長期服用不該服用的抗癲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