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中醫(yī)稱之為癇癥,這種疾病通常是由于先天遺傳而來,也有的患者是由于后天的一些因素誘發(fā)" />
癲癇,中醫(yī)稱之為癇癥,這種疾病通常是由于先天遺傳而來,也有的患者是由于后天的一些因素誘發(fā)的,此病的危害性很大,因此,一定要及時干預(yù)治療,在臨床上,中藥是治療癲癇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方法副作用較小,因此受到了很多癲癇患者的青睞,下面由中醫(yī)專家為大家介紹幾種癲癇病的治療中藥配方。
1、風(fēng)痰阻閉
治法:滌痰宣竅,熄風(fēng)止痙。
處方:制南星9克,石菖蒲24克,炙遠(yuǎn)志6克,竹瀝半夏9克,陳皮6克,秣茯苓9克,竹茹9克,生牡蠣(先煎)30克,蟬蛻6克,白附子6克,枳殼9克,鉤藤12克。
加減:胸悶痰盛加瓜蔞皮、天漿殼;驚搐加青龍齒、琥珀末、天麻;抽搐甚加蜈蚣、全蝎;伴食滯加焦山楂、六神曲;脾虛加炒白術(shù)。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牡蠣、龍齒宜先煎20分鐘;鉤藤、石菖蒲后入;全蝎、琥珀研末吞服。
常用成方:定癇丸、白金丸、五癇神應(yīng)丸、風(fēng)引湯等。
2、痰火上擾
治法:清肝瀉火,豁痰止癇。
處方:青礞石15克,膽南星9克,黃芩9克,龍膽草9克,梔子9克,鉤藤12克,天竺黃9克,僵蠶9克,石菖蒲24克,柴胡9克,生石決30克(先煎),生大黃6克(后入),全蝎3克,炙地龍9克。
加減:熱盛者加黃連、石膏;心煩失眠加秣茯神、炒棗仁;抽搐甚者加蜈蚣;肝陽上亢加牡蠣、代赭石;咯痰不爽加海浮石、貝母。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后大便瀉下較劇者,大黃可減量或不用。
常用成方:礞石滾痰丸、牛黃清心丸、鉤藤飲子。
3、痰瘀阻絡(luò)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絡(luò)。
處方:黃芪24克,當(dāng)歸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6克,川芎15克,丹參15克,石菖蒲24克,制南星9克,半夏9克,僵蠶9克,地龍9克,天麻9克,全蝎3克(吞)。
加減:痰濕重加海浮石、川貝母;心悸心慌加遠(yuǎn)志、柏子仁、琥珀末;腎陰虛加紫河車、熟地;兼氣虛者加黨參、白術(shù),重用黃芪;熱盛加黃芩、黃連、梔子,制南星用膽南星。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正氣偏虛
治法:益氣填精,祛痰定癇。
處方:人參6克,黃精12克,紫河車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秣茯苓9克,石菖蒲15克,半夏9克,陳皮9克,僵蠶9克,蟬蛻6克,益智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膽南星9克,炙甘草6克。
加減:痰濕重加蒼術(shù)、厚撲;濕熱甚加龍膽草、天竺黃;偏于肝腎不足加龜版、熟地、首烏;偏于心脾氣虛加黃芪、當(dāng)歸、白術(shù);肝陽上亢加牡蠣、磁石、代赭石;伴瘀血內(nèi)停加桃仁、紅花、赤芍、川芎;食滯加保和丸。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車八味丸、左歸丸、金泊鎮(zhèn)心丸、大補(bǔ)元煎。
癲癇病的治療中藥配方有哪些?大家都了解了吧,專家提醒,中醫(yī)的辯證論治與西醫(yī)的定位定性相結(jié)合對治療癲癇病是很關(guān)鍵的,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不宜偏食辛辣、油膩食物,希望能引起廣大患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