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以發作性抽搐和意識喪失為主要特征的神經功能障礙,當患者用藥物治療等方式" />
癲癇是以發作性抽搐和意識喪失為主要特征的神經功能障礙,當患者用藥物治療等方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時,往往成為難治性癲癇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雖然已經有很多種藥物用于治療癲癇,但是藥物的療效仍無法完全控制或治愈癲癇發作。探索新的治療方法,特別是開發一些新型的抗癲癇藥物是癲癇治療領域的方向。
醫用大麻可以用于治療某些患者的惡心和無食欲等癥狀,而最近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它還可能治療癲癇患者的發作。大麻是從大麻植物中提取的一種化合物,其悠久的用藥歷史可追溯到公元4000年前,#!早在中國用于譫妄、風濕與疼痛,據說那時大麻二酚就已經用于治療癲癇,但之前的證據主要限于個案報道或動物模型數據。CBD的結構式于1963年被確認,但是CBD對神經元興奮性的調控作用尚未完全清楚;CBD是大麻上百種活性成分中的一個主要成分,與另一個主要成分四氫大麻二酚相比較,沒有引起愉悅和致幻作用,所以濫用風險較低,甚至有臨床研究顯示CBD可以治療嗎啡成癮;CBD和CB1、CB2受體結合程度都遠低于THC,但在多個動物模型中顯示有抗癲癇療效。和其它大麻活性成分類似,CBD高度脂溶,結構中只有兩個酚羥基是雜原子,其它都是碳和氫;CBD水溶性很差,酚羥基代謝也不穩定,所以合適劑型是CBD治療癲癇成功的前提。因為大麻作為毒品多是吸食,目前尚不知吸入式CBD的療效如何。
2014年純大麻二酚已取得美國FDA的罕見病藥和快通道審批的認可,用于治療嚴重的嬰兒肌陣攣性癲癇。2015年12月5日第69屆美國癲癇學會年會上,研究者報告了關于難治性癲癇兒童和年輕的成年患者接受CBD的開放性治療后結果的數據,進一步反應了該試驗藥物的安全性和療效。美國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癲癇綜合診療中心的Devinsky及其同事分享了CBD液體制劑Epidiolex治療261例患者的數據,參與這項試驗的患者存在不同類型的重度癲癇,包括Dravet綜合征和Lennox-Gastaut綜合征,所有受試者均是在其當前抗癲癇藥物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添加CBD;在所有患者中,治療12周后總發作次數的中位值減少了45%,并且這一效應一直維持至第36周;此外,治療12周后27%的患者發作次數減少>=50%,9%的患者無發作。另有研究表明,聯合使用氯巴占與治療應答率提高相關,不過在Dravet綜合征或Lennox-Gastaut綜合征患者亞組中沒有觀察到這一效應。
2014年Cochrane綜述分析了關于CBD在癲癇治療中的效果的4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雖然大麻素的使用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就其在治療癲癇中的有效性亦無法獲得可信賴的結論。最近一項開放標簽試驗調查了CBD輔助治療30歲以下兒童起病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的安全性與療效,與之前的綜述不同的是,12%的患者經歷了與CBD使用相關的不良反應,包括癲癇持續狀態、腹瀉、肺炎及體重下降,12周的試驗中平均癇性發作的發生率下降36.5%,其中39%的患者下降幅度超過50%,21%的下降幅度超過70%,4%達到完全無發作;該研究提示在年輕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中,CBD的添加治療有療效,且相對安全。最近一項比較CBD與安慰劑的臨床Ⅲ期隨機對照試驗正在進行,大麻素治療癲癇的真正實用性尚需進一步證實。
大麻二酚的耐受性較好,僅4%的患者因副作用而停藥,發生率>=10%的不良事件包括嗜睡、腹瀉、疲勞、食欲下降、驚厥、嘔吐。研究者指出,大部分不良事件為中度或輕度,呈一過性,僅12%的患者因臨床效果不明顯而停藥。一項16例患者的研究發現,出現的嚴重不良事件被判定為可能與治療相關,包括肝酶改變、癲癇持續狀態/驚厥、腹瀉、體重下降以及血小板減少。
大麻的構成中有489種已知組分,其中只有70種為大麻素,其余的包括有潛在神經活性成分的物質,例如萜烯類、烴類、酮類、醛類和其他能夠通過血腦屏障的小疏水性化合物。社會上常流行著“自然來源的產品與合成物相比更加安全、有效”,持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們認為天然產品一定是好的,但實際上一些來源于植物的產品,如顛茄和洋地黃,如果應用不當,卻可以致死;所以,癲癇患者及家屬切記不要自行尋找及服用大麻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