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我國人群的癲癇發病率為0.33%~0.58%,半數以上在10歲以內起病。長期以來主要依賴抗癲癇藥物治療,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化,兒童癲癇治療及康復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癲癇發作的控制和癥狀的緩解,而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問題,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癲癇兒童的心理行為障礙有哪些? 癲癇患兒常見的心理行為異常主要表現為: 心理障礙: 診斷癲癇本身給患兒造成明顯的心理負擔。患兒緊張、焦慮、對發作很是恐懼,擔心傷害身體和被人恥笑,以至不敢獨自去公共場所;擔心治療癲癇需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抗癲癇藥物,從而會使自己變傻。社會上對癲癇患者的歧視和偏見,使患兒感到處處低人一等。因而患兒情緒消沉、自卑自棄,如果家長、老師和同學再不理解,更覺得沒有出路,甚至產生厭世、輕生念頭。國外學者通過家長問卷,在108例患兒中,易激惹者占60%、焦慮57%、恐懼51%、有恥辱感46%;半數以上患兒感到孤獨、不幸甚至悲觀厭世。國內學者對206例、年齡在8歲以上的患兒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癲癇發作擔憂者146例、對生活不滿者141例、情緒抑郁者178例、精神狀態不佳者172例、自感認知功能受影響者155例、感到藥物的副作用129例、因疾病影響其社會交往能力者158例。即所觀察的大多數患兒均存在著明顯的心理障礙。 行為異常: 國外學者報道癲癇患兒行為異常發生率為55%左右,且無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性格改變、多動、沖動、攻擊行為、社交退縮、強迫行為甚至自我傷害等。另外,癲癇發作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并伴心理行為異常。癲癇患者行為異常與發作類型有關。復雜部分性發作主要以精神、行為異常為發作特點,切除顳葉病灶后異常行為可消失。長期服用藥物也是影響行為的原因之一。如苯巴比妥可引起患者多動,停藥以后可減輕或消失。此外,家庭、社會對患者的態度也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 認知損害: 兒童認知功能涉及學習能力、智力、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癲癇患者智能損害發生率國外報道為20%~70%,與發作類型有關。Lennox-Gastaut綜合征對智力的損害已被公認,全身性發作比部分性發作對認知的危害更大,頻繁失神發作對認知也有明顯影響。Weglage等觀察了40例中央顳區癲癇樣放電的兒童,發現無論有無臨床發作,這些兒童的智商總分及操作分、語言理解力、空間定位、短時記憶及精神運動能力等方面均比正常對照兒童差,并與癲癇樣放電頻率有關。認知損害主要與發作引起的腦損傷及服用AEDs有關。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卡馬西平等對記憶力、集中力和注意力的不良影響,已被動物實驗所證實。此外,情緒、行為和環境因素也能影響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癲癇兒童的心理行為障礙有哪些?
文章來源: 癲癇知識 發表時間:2017-07-08
舉報/反饋
本欄目最新
本欄目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