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癲癇的藥物治療需要長期不間斷地服藥至少3年以上,但是在臨床上我診治過的病人,一" />
通常,癲癇的藥物治療需要長期不間斷地服藥至少3年以上,但是在臨床上我診治過的病人,一旦得知需要長期服藥,大多數通常會表現出驚訝的和不可思議表情,有些甚至表露出不相信,之后就會詢問能否有其他簡便的方法,比如手術切除病灶,達到@&永不復發的目的。
其實,選擇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需要從多方面考慮:
首先,大多數病人都不愿意長期服藥。服藥既麻煩,又擔心長期藥物對身體影響,更害怕藥物效果差沒作用。除了一部分因為害怕手術風險的病人外,大多數病人會主動要求手術治療,希望#@@&,永不復發,擺脫對藥物的依賴。
其次,作為治療者,外科醫生對手術也蠻感興趣的。可以想象,一刀下去,病人發作馬上消失,這種成就感不言而喻;而且,經常的鍛煉,醫者在業內的地位也會獲得提升。
再者,國內的大多數醫院都是自負盈虧的,都會有利益訴求以及沖動。手術見效快、利潤高,更能夠獲取領導層的重視。
因此,醫患三個方面有著共同的需求,手術的指證就容易被人為的放松。問題是,癲癇病人的治療果然以手術為#$選擇嗎?
國外癲癇手術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手術后無發作的成功率也越來越大,從表面上看,好像癲癇手術越來越普遍,并且已經成為癲癇治療的首選。但是,作為資深的內科醫生,我覺得至少目前來說這只能是一種幻象。
目前對癲癇的真正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瞭。有很多假設,包括了在遺傳基礎的上,大腦的損傷導致大腦局部或全腦的神經細胞興奮性過高,某一群神經細胞爆發同步放電,引起的一系列癥狀。藥物治療的主要理念依據上述機制,或者減輕神經細胞的放電現象,或者減緩甚至阻斷放電的傳導,達到壓制癥狀的產生或者減輕發作時的癥狀,最終減少癲癇發作對大腦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影響。癲癇手術則通過切除癲癇放電病灶、切斷放電傳導網絡使癲癇發作減少或消失,或者切斷兩側大腦半球的聯絡,以減輕發作時癥狀從一側傳導至另一側。由此可見,癲癇手術的關鍵是明確癲癇病灶、或者網絡的通路。
其實,國外的同行對癲癇也是很謹慎的。他們對患者術前癲癇病灶的定位會做許多細致的工作、探索。除外很簡單的病例,對于大多數的病人,醫生會選擇很多檢查,包括長程腦電圖、不同序列的頭顱MRI、PET-CT、硬膜下以及深部電極監測、腦磁圖、高頻放電監測、誘發電位等等,最終目的在于癲癇灶的定位、評估該手術會不會對病人的腦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減少手術中的盲目性、降低手術后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害的風險。對于確實不適當的病例,不予手術。但是,即使如此謹慎,他們仍報道有少數病人手術部位錯誤或者手術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當然,海量的術前檢查意味著產生海量的費用。不過,好在有保險公司。
國內的同行也在做著同樣的嘗試和努力。但是,因為經濟原因、技術原因、主觀原因等,癲癇手術效果不及發達國家。據發達國家作者的報道:癲癇手術后,不同發作類型的效果差異很大,總體無發作比例約七成,其余病人僅僅發作減少或無效,甚至發作增加。
基于上述認識,每當有病人咨詢我:他能否手術治療?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讓他對自己的情況有明確的認識后,再作出自己的選擇。
#$,發作的類型是決定能否手術的基礎。只有局灶的癲癇發作才考慮手術,全腦的病灶無從下手。
第二,發作的頻率。非常稀疏的發作,手術的意義不大。其中一個原因是檢測癲癇病灶的定位困難,另外一個原因是要明白:癲癇手術后并非是馬上可以停藥,大部分病人即使完全無發作,也要堅持服藥2年以上,因此發作稀少的患者無論手術與否,均需要長期服藥,不做手術服藥與做完手術后服藥時間一樣,對身體的影響手術反而更大,因此,除非大腦存在進展性的病灶,是不應該手術的。
第三,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大部分病人能通過吃藥讓發作得到控制,部分病人只是因為覺得麻煩或希望“@&”要求手術,這種情況之下手術是不恰當的,理由也同上述:手術后并非馬上停藥,還需要藥物繼續治療2年以上,手術意義不大。醫生不能因為利益沖動罔顧病人身體健康,畢竟手術存在各種風險。
第四,經濟原因。術前檢查越詳細,術后無發作的可能性越高,但是需要經濟支持。如果經濟條件差,我個人覺得除非簡單病例,建議暫緩考慮手術,因為術前需要一大筆費用,術中可能出現并發癥、術后還要一筆費用,沒有堅強的經濟做后盾,恐怕預后也不好。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問題,不同的病人還有各自的問題,不再絮說。我經常鼓勵病人:醫學在不斷的發展之中,要看到希望。最近幾年,就有幾種新藥上市,新藥除了療效比舊藥好,其副作用也更少。與其在不十分肯定療效的情況下做手術,不如嘗試換用其他新藥,等待將來技術更加成熟的時候再考慮。但是,如果病灶很明確、或者藥物控制不佳、頻繁的發作影響到工作生活、或者腦內存在進行性的病灶等等,就要考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