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物如何選
癲癇病人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是隨機性的。癲癇發作是指腦神經元異常和過度超同步化放電引起短暫性腦功能失調。其特征是出現突然和一過性臨床癥狀,除特殊情況(如進行誘發試驗時或某些具有周期性發作傾向的癲癇)外,神經元異常放電的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完全是隨機性的。這一重要特征就要求在進行藥物治療期間,所使用的治療藥物劑量能夠“恰倒好處”,即既能夠始終達到控制異常放電的“有效濃度”(存在比較大的個體差異),又可以避免因濃度過低不能發揮治療作用,或濃度過高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而要達到這一點,需要根據每個病人所使用的抗癲癇藥物藥代動力學特點,合理安排每日的服藥次數和服藥時間,確保抗癲癇藥物始終達到穩定的血藥濃度。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服藥依從性差的病人或者有時忘記服藥的病人,很可能出現癲癇發作的臨床現象。抗癲癇藥物如何選?
抗癲癇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極為復雜,有的已較為清楚,有些目前仍不明確。抗癲癇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可分為兩大類:#$類反應包括氧化、還原和水解,最后使藥物的化學結構發生一系列改變;第二類反應為結合過程,絕大多數抗癲癇藥經過代謝后失去活性,提高了極性和水溶性,有利于最后排出體外,也有些為活性代謝物,增強了藥理效應。
抗癲癇藥物的生物代謝場所主要為肝臟,代謝過程中的各類反應均需酶催化,其中主要為肝藥酶。肝藥酶的專一性很低,能催化多種藥物的各種不同的反應,而且個體差異較大,能受到個體許多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響。許多藥物,如卡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對此酶系有誘導作用,使之活性增強;而另一些藥物,如丙戊酸,則可抑制其活性。當多種藥物合用時,在代謝方面,常因肝藥酶的活性改變而發生相互影響。
各種抗癲癇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各不相同,有的先經#$類再經第二類反應,有的只經其中一類反應。因此,臨床用藥時必須了解抗癲癇藥的體內轉化過程,才有助于確切掌握藥物作用。
抗癲癇藥物如何選?抗癲癇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還受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
(1)遺傳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決定了某些肝藥酶的種類、含量和活性,從而影響了藥物代謝的種類和速率,這是造成個體差異的關鍵因素。
(2)年齡:肝藥酶的活性與含量在新生兒期較低,藥物的代謝較慢,半衰期延長,穩態血藥濃度升高,出生數周后,藥物的轉化速率逐漸增快,至兒童期代謝#!快,且高于成人。至老年,肝藥酶活力減低,藥物代謝再度減慢。
(3)疾病:肝臟疾病對藥物代謝的影響較大且較為復雜,一方面肝細胞的損害降低了肝藥酶的含量與活性,造成器官對藥物代謝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肝病使血中白蛋白的含量降低,血中的游離藥物濃度增加,經肝臟代謝的游離藥物相應增加,腎臟功能低下時,藥物在體內的轉化速度和途徑也可發生改變。
(4)酶誘導及酶抑制作用:不少藥物在反復應用時,可誘導肝藥酶的活性增加,從而使藥物的代謝加速,導致藥效減弱;也有些藥物可抑制此酶系的活性,使藥物的代謝速率減慢、藥效增強、作用時間延長。就抗癲癇藥物來講,也有許多藥物為酶誘導劑,如卡馬西平、巴比妥類、撲咪酮、苯妥英鈉、水合氯醛等,而丙戊酸鈉、乙琥胺、安定等為酶抑制劑。因此,當多藥聯用時一定要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同時要特別注意觀察病人的情況。
溫馨提示:癲癇的初起多屬實證,身體壯實者,或屬風痰壅盛者,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多食米面、蔬菜。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僅提供網絡技術服務,對文章的原創性及內容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langcl@familydoctor.com.cn,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