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8日是第八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今" />
今年6月28日是第八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今年的主題是“醫患協力、戰勝癲癇”。據了解,我國癲癇的患病率為7%。,約有900萬癲癇患者,其中超過一半為兒童和青少年。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心身健康。長期以來,癲癇被誤認為“一大頑癥”、“一旦發病、不傻也癱”,癲癇患兒及其家長無不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和心理雙重壓力。中國武警腦科醫院癲癇治療中心首席專家李建國教授對此表示,其實絕大多數癲癇本身并不可怕,若能積極配合醫生規范診療,60%至70%的患者可以很好地控制發病,不會影響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國際癲癇關愛日”前夕,記者對李建國進行了專訪。
1歲前是癲癇發病首個高峰
專家介紹說,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該病臨床表現多樣,可有肢體抽動、感覺異常、特殊行為等。小兒癲癇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患病率為3%。至6%。。需注意的是,我國每年癲癇新發病人40萬,40%為15歲以下兒童,75%至80%起病于18歲前,0至1歲是癲癇發病#$個高峰。
導致兒童癥狀性癲癇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母親在孕期或生產時出現異常,包括胎兒宮內缺氧、產傷等;胎兒先天發育或先天性代謝異常;顱腦外傷或大腦炎癥。大多數癲癇患兒通過正規的藥物治療都可以取得滿意療效。
醫生提醒說,在他接診的大量患者中,很多是從兒童時期開始發病的患者,因未得到規范治療,直至病情經常發作、不斷惡化,成年后演變成了頑固的難治性癲癇。其實,由于兒童神經功能的恢復和再生能力比較強,疾病相對容易治療,因此兒童癲癇更要積極治療,切莫錯過治療時機。
嬰幼兒家長需警惕刻板反復動作
醫生最近在門診接診了這樣一個病例:患兒今年4歲,近2個月頻繁出現吃飯時經常愣住,動作停止,勺子也常掉地上;有時候還用勺子在碗里攪來攪去,弄得滿桌子都是飯。起初家長并未在意,但又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時,孩子數秒鐘后雙眼歪向一邊,口角抽搐,還尿了褲子。家長見狀趕緊帶其就診。經仔細詢問病史并為其做了視頻腦電圖檢測及頭部核磁后,李建國告訴患兒家長,孩子頻繁出現的這種愣神、掉物癥狀,是由于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癲癇病所致。
“嬰幼兒癲癇病癥狀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容易被忽視。”醫生說,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突然肢體抽搐、摔倒在地、口吐白沫的這種癲癇發作形式很容易被識別并重視,但癲癇發作形式多種多樣,像小兒經常出現愣神、動作停止、無意識的重復動作等,也都是癲癇的一種癥狀。有時患兒還會表現為幻聽、幻覺、恐懼、反復重復吮吸、咀嚼、吞咽、摸索、莫名其妙發笑等。由于癲癇發作前可無任何征兆,嬰幼兒癲癇癥狀重復間隔期又不盡相同,很多看似“小動作”的發作形式很容易被忽視、誤診。
醫生表示,嬰幼兒癲癇臨床表現形式多為刻板的反復性動作,并常伴有異常的眼球運動。所以,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重復性的點頭、肢體抽搐、癡笑等異常舉動時,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檢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