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癲癇針灸治療 ,古書中早有記載 ,后世不斷發展 ,經驗頗豐" />
摘要:癲癇針灸治療 ,古書中早有記載 ,后世不斷發展 ,經驗頗豐。關于最近以來有關臨床報道 ,就其選穴特點、針法、灸法及機理的研究等方面作一概述如下。
癲癇針灸治療 ,古書中早有記載 ,后世不斷發展 ,經驗頗豐。關于最近以來有關臨床報道 ,就其選穴特點、針法、灸法及機理的研究等方面作一概述如下。1 選穴特點1.1 多選督脈經穴 ,疏通陽氣 《脈經》云 :“督脈為病……大人癲疾 ,小兒風癇。”治療“宜灸頂上 (即百會穴 )三壯”。癲癇屬神志病 ,因腦為元神之府 ,而督脈總督諸陽 ,為陽脈之海 ,并行于脊里 ,入絡于腦 ,故臨床醫家治癇多從督脈入手。針刺督脈能有效地調節體內諸陽經氣血的運行 ,調整和振奮周身陽氣 ,起到清心寧神 ,調節身體平衡平衡的作用 ,使氣至病所則去除病根
癇病(epilepsy)又稱癲癇、癇證,俗稱"羊癇瘋",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本病具有突然性、短暫性、反復性發作的特點。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有鳴聲,醒后神志如常為特征的病證。多與先天因素有關,或有家族遺傳史。
【癲癇針灸治療】
大多數癲癇多與先天因素、精神因素、腦部外傷及六淫之邪、飲食失調等有關。母孕受驚或高熱、服藥不慎,或胎兒頭部受損;情志刺激,肝郁不舒,肝、脾、腎等臟氣機失調,驟然陽升風動,痰氣上壅;上述因素可導致機體氣機逆亂,痰濁壅阻經絡,擾亂清竅神明,神失所司,脈絡失和,產生癇證狀
【辨證】
主癥(發作期)①大發作:癲癇針灸治療發作前常感頭暈頭痛,胸悶不舒,神疲乏力等預兆,旋即突然昏仆,不醒人事,面色蒼白,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則尖叫,二便失禁,脈弦滑。短暫即清醒,發作過后則覺頭昏,精神恍惚,乏力欲寐。②小發作:動作突然中斷,手中物件落地,或頭突然向前傾下而后迅速抬起,或兩目上吊多在數秒至數分鐘即可恢復。
間歇期兼見急噪易怒,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火擾神;發病前多有眩暈,胸悶,痰多,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有力,為風痰閉阻;癇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弱,為心脾兩虛;癇病日久,神志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干澀,健忘失眠,腰膝酸軟,舌紅,苔薄黃,脈細數,為肝腎陰虛;中風或腦外傷后出現癇病者,為瘀阻腦絡。
【癲癇針灸治療】
1.癲癇針灸治療(1)發作期治法醒腦開竅。以手厥陰、督脈及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內關水溝百會后溪涌泉操作毫針瀉法。水溝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淚為度。
方義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
水溝、百會為督脈穴,后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故針刺可醒腦開竅。涌泉為腎經井穴,可激發腎氣,促進腦神的恢復。
(2)間歇期治法豁痰開竅,熄風定癇。以督脈、任脈和手、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印堂鳩尾間使太沖豐隆配穴痰火擾神者,加曲池、神門、內庭;風痰閉阻者,加合谷、陰陵泉、風池;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腎陰虛者,加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瘀阻腦絡者,加膈俞、內關。
操作毫針瀉法。
方義印堂可醒腦調神開竅。
鳩尾為為任脈絡穴,任脈為陰脈之海,可調理陰陽,平抑風陽。間使為心包經穴,可疏通心包經氣血。太沖平熄肝風。豐隆為豁痰化濁的要穴。
2.癲癇針灸治療其他治療穴位注射法選間使、豐隆、太沖、鳩尾、大椎。
用維生素B1和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