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癲癇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抗癲癇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發作和" />
目前癲癇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抗癲癇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發作和達到#!佳生活質量。
1.開始治療
開始治療前首先要明確癲癇診斷,明確癲癇的發作類型和癲癇與癲癇綜合征的類型。開始治療時要掌握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時機與指征。對于有些癲癇患者若數年發作一次、偶爾夜間發作、某些良性癲癇綜合癥、無功能障礙的短暫性簡單部分性發作等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臨床觀察下暫不行藥物治療。
如果決定藥物治療,首先要掌握抗癲癇藥物的應用原則。選擇藥物時要考慮如下問題:合理選藥。應該針對不同的發作類型與癲癇和癲癇綜合征分類選擇藥物。治療應該個體化。考慮藥物服用的方便性和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等。
開始藥物治療應以首選單藥治療為原則。單藥治療副作用少、無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治療花費少、且有較好的服藥依從性。當#$種單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更換為另一種單藥繼續觀察療效。多藥聯合治療僅用于兩種一線藥物單獨應用后仍未成功控制發作的患者。在決定聯合用藥時,首先要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在決定藥物治療時還需向患者說明與治療有關的一些問題:抗癲癇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發作。開始選用的藥物可能不能完全控制發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為另一種抗癲癇藥物。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判斷藥物的治療效果。患者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藥物,并嚴格按醫囑服藥。癲癇患者的自我管理對治療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量避免一些誘發發作的因素,如睡眠缺乏、壓力過大、飲酒過度,避免服用興奮性藥物如可卡因等。
小兒良性癲癇,是指發生在某一特定年齡階段,臨床表現及腦電圖都具有一定特征性,能自行緩解或抗癲癇藥治療效果較好,預后良好的一類癲癇綜合征。
小兒良性癲癇具有以下特點:
多發生在2~14歲之間,以6~10歲為多,3歲前及12歲后少見,一般在15歲前停止;
70%發生于睡眠中,以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或面部抽動、流涎、痰鳴及部分發作為多見,少數在覺醒狀態下發作;
發作特點為一側面肌強直或陣攣、流涎,少數為軀干感覺癥狀,如一側的面頰、齒齦、舌或唇等感覺異常,偶爾可擴展到面部、上肢,意識存在,語言暫停,發作持續時間短,發作頻率不一,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智力正常;
典型的腦電圖表現為中顳區及中央區有雙相振幅較高的棘波或尖波,之后為慢波,再后為慢波單發或成簇出現,背景正常,可為一側,也可為雙側,也可由一側轉向另一側,兩側棘波不同步,棘波的形態和頻度與臨床發作情況不平行。因棘波的波幅常與年齡及覺睡狀態有關,而且又以睡眠時為多,所以在臨床上懷疑本病時,應做睡眠誘發試驗。
臨床上常見的小兒良性癲癇有:
伴枕區棘慢波的小兒良性部分性癲癇;
不典型的小兒良性部分性癲癇;
伴兩側3次/秒棘慢波的兒童良性轉側發作性癲癇;
小兒良性感情性癲癇;
新生兒的良性驚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