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發作,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異常過度的或同步化的活動,導致一過性的癥狀,反復" />
癲癇發作,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異常過度的或同步化的活動,導致一過性的癥狀,反復發作是其固有的特性。在我國患病率為7‰,估計有900萬癲癇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服藥控制發作,但有20-30%的患者藥物控制無效,稱為難治性癲癇,外科手術是治療難治性癲癇的重要手段。手術治療的關鍵是病灶定位,也就是找出異常興奮的神經元群。術前評估的目的在于發現致癇灶,常用的評估手段如下:上海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曹春燕
#$、癲癇發作的臨床資料
仔細詢問病史是極其重要的。特別是病人發作前有無先兆和意識未喪失時的表現,也有助于推斷病灶的位置。
第二、視頻腦電圖(EEG)和腦磁圖(MEG)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的癥狀,因此神經電生理檢測是癲癇病灶定位的#!可靠證據。24小時或長于24小時的視頻腦電檢測的優勢是可以捕捉到患者發作的癥狀,以及同時記錄的腦電圖改變,可對發作起始區、激惹區進行二維定位。為醫生的診治提供重要數據。腦磁圖記錄發作間期大腦磁場信號,利用磁源成像,將發作激惹區異常放電的部位整合到磁共振圖像中,將病灶確定到具體的腦回、腦溝中,實現三維定位,方便外科醫生手術操作。
第三、磁共振成像術(MRI)
磁共振大大提高了對可能是致癲癇病灶的解析范圍,特別是小兒大腦皮質畸形引起的紊亂,如皮質發育異常。用MRI海馬Flair序列觀察海馬硬化,為診斷 顳葉內側癲癇提供可靠的證據。
第四、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
18F-FDG-PET測量大腦葡萄糖的代謝水平,大多數癲癇患者病灶在發作間期葡萄糖代謝功能減退,有助于判斷病灶的位置。
第五、顱內電極腦電圖(ECoG)檢測
50%的患者通過以上非侵入性評估可以直接手術并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而其他患者需要置入顱內電極。相對于頭皮EEG(記錄到的是6cm2范圍的總體信號),顱內電極EEG監測有顯著優勢,能識別1cm2范圍內的腦電信號,并且能在異常放電出現的早期階段,即尚未廣泛傳播之前記錄到。顱內電極避免了頭皮和顱骨等的影響而造成的信號丟失和失真,也能基本避免眼動、肌電以及動作等各種偽差的干擾。
目前我科室神經外科醫生根據患者發作病史、神經影像資料(MRI)、神經電生理記錄數據(EEG, MEG),在已檢測到的發病區域放置顱內電極(ECoG),同時進行視頻記錄,根據患者發病時的顱內電極記錄資料,進一步精確定位癲癇病灶,明顯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手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