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在祖國醫學中,稱為“癇證”。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有記載,如扁鵲的《難經》里第五十九難云:“狂癇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始發……。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
《素問·大奇論》:“心臟滿大,癇瘓筋攣,肝脈小急,癲瘓筋攣。”“二陰急為癇厥。”
《諸病源侯論》中:“……發作仆地、吐沫無知、若僵像,起為外,腦血管病癲癇多見于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引起癲癇。病后1年左右開始發生癲癇的約有5%。
臨床上可有短暫的運動、感覺、意識、行為、植物神經系統等不同障礙,或兼而有之。腦電圖呈癇樣放電和實驗室檢查異樣。癲癇具有發作性、復發性和自然緩解性的特點,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的腦功能失常性疾患。在發作間歇期,病人一切正常。某些因素如缺氧、低血糖、藥物中毒等導致腦功能暫時障礙而產生單次癲癇發作不屬于癲癇。
按癥狀分類,可分為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
1、精神運動性發作:在意識障礙的背景上,常有錯覺、幻覺及自動癥等。因多由顳葉病變引起,故又稱顳葉癲癇。發病年齡在各型癲癇中較晚,多在20歲左右首次發病。約有40%的病人發病時有先兆,感到胃部不適、幻聽、幻味、眩暈、惡心、恐懼等。
臨床表現可分為:
僅有意識障礙:應與失神發作區別,發作時的意識障礙多在1分鐘以上,而失神發作多在1分鐘以內。
識別性癥狀:記憶障礙#!常見。有的病人對本來陌生的人或物產生熟悉的感覺,稱“似曾相識”感。有的對熟識的人或環境,莫名其妙地產生陌生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