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物的影響
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急危重癥,如不及時救治可出現腦水腫,腦疝,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家屬一旦發現病人出現癲癇持續狀態,應立即送往 ,送 之前如家里備有苯巴比妥針劑、地西泮針劑或灌腸劑,可給予一次藥物,然后送往 ,送 后要向醫生詳細報告發病過程,給藥時間及劑量,以利于醫生掌握病情,合理救治。抗癲癇藥物的影響:
對智力的影響
癲癇作為一種慢性大腦疾病,每一次發作都是大腦異常發電引起的,因此,癲癇的發作會對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兒童造成傷害,影響到兒童智力正常發展,嚴重兒童患者,甚至會出現智力低下、學習苦難、呆傻等情況。為此,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能讓一時疏忽,讓孩子永遠停留在起跑線上。如果發現孩子患病,應及時送往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對心理的的影響
癲癇病灶的位置、性質及反復發作的概率、時間都會引起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癲癇頻繁發作后患者常帶興奮或抑郁情緒,活動過多,不服管教,學習落后等表現。精神運動性癲癇可以表現為發作行為異常,發作性焦虛或其它情緒體驗,忽然發作的陌生感等。
癲癇大發作后可以有一段時間的朦朧狀態。
對神經遞質的改變
癲癇病專家介紹,癲癇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之一就是抑制性神經遞質不足、興奮性神經遞質過多或二者不平衡所致。而這些神經遞質對行為認知也產生很大的影響。興奮性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谷氨酸、腦肽類,在維持行為和腦電圖激活、促進記憶和學習、影響情緒等方面有密切關系。
抗癲癇藥物的影響
到現在為止,各種各類抗癲癇藥物對認知、行為均有一定影響,例如長時間使用苯妥英鈉可致智力減退,長期服用卡巴咪嗪、撲米酮、乙琥胺、丙戊酸等可對兒童行為及學習均產生不利影響,并可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稍微定向力障礙等,但絕不能因此而拒絕進行抗癲癇的藥物治療。
溫馨提示:癲癇飲食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暴食暴飲或饑餓也能誘發癲癇,因為胃腸道負擔過重或饑餓,均可引起低血糖,對大腦產生反射性刺激而致發病。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僅提供網絡技術服務,對文章的原創性及內容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langcl@familydoctor.com.cn,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