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發生會給患者的身心兩方面帶來許多傷害,所以一旦確診,患者一定要積極的治療,不要認為癲癇" />
癲癇病的發生會給患者的身心兩方面帶來許多傷害,所以一旦確診,患者一定要積極的治療,不要認為癲癇病不是什么大問題,也不要聽信一些江湖游醫或者是那些利欲熏心的“神醫”的話盲目診治,而應以一個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癲癇病,盡早到正規醫院通過專業檢查確定病因,依據臨床癥狀表來制定治療方案,并在治療期間注意增加體質,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才能重獲健康的身體。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下常見的癲癇有哪幾種吧。
癲癇是小兒病的一種,也是國際上一直都很重視的一種小兒疾病,很多孩子得了癲癇,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樣的話,就無法進行及時的治療,就不能夠將疾病很好的治愈。那么,常見的癲癇有哪些呢?
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
這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癲癇綜合征,占小兒時期癲癇的15~20%。約30%患者有類似家族史。多數認為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外顯率低且有年齡依賴性。通常2—14歲間發病,9~10歲為高峰,男略多于女。3/4的發作在入睡后不久及睡醒前。發作大多起始于口面部,呈局灶性發作,如唾液增多、喉頭發聲、不能主動發聲或言語、以及面部抽搐等,但很快繼發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伴意識喪失,此時才被家人發現,因此經常被描述為全身性抽搐。體檢無異常。發作間期EEG背景正常,在中央區和顳中區可見棘、尖波或棘—慢復合波,一側、兩側或交替出現,30%的患兒僅在睡眠記錄中出現異常。本病預后良好,藥物易于控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大多在15~19歲前停止發作,但不到2%的病例可能繼續癲癇發作。
11歲半男性淺睡中記錄。患兒近一月來多次入睡后不久突發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無論清醒或淺睡記錄中,右中央和右顳中區均可見110-280uV棘、尖波爆發,睡眠中更頻繁,清醒EEG背景活動正常。
兒童失神癲癇
大多于3~13歲間發病,6~7歲為高峰,近2/3為女孩,有明顯遺傳傾向。表現為頻繁的失神發作,日數次甚至上百次。每次發作數秒鐘,不超過30秒,因而不跌倒,也無明顯體位改變。患兒對發作中情況不能回憶,無頭痛、嗜睡等發作后癥狀,體格檢查無異常。EEG為特征性全部性3142棘—慢復合波爆發,過度換氣常可誘發特征EEG爆發圖形和臨床發作。藥物易于控制,預后大多良好。
8歲男性,近3月來經常短暫雙目凝視失神,日10余次,但從無跌倒。過度換氣EEG中爆發全部性3Hz棘—慢復合波,額、顳前區波幅#!高。
嬰兒痙攣
本病以1歲前嬰兒期起病、頻繁的痙攣發作、特異性高幅失律EEG圖形、以及病后精神運動發育倒退為其基本臨床特征。痙攣發作主要表現為屈曲性、伸展性和混合性三種形式,但以混合性和屈曲性居多。典型屈曲性痙攣發作時,嬰兒呈點頭哈腰屈腿狀,伸展性發作時嬰兒呈角弓反張樣。痙攣多成串地發作,每串連續數次或數十次,動作急速,可伴有嬰兒哭叫。常于思睡和匙醒期加重。高幅失律EEG圖形。
對本病診斷有價值,在不同步不對稱,并有爆發抑制交替傾向的高波幅慢波背景活動中,混有不規則的、多灶性棘、尖與多棘慢波爆發。睡眠記錄更易獲得典型高幅失律圖形。
其病因復雜,大致可分為隱原性和癥狀性兩大類。后者是指發病前已有宮內、圍產期或生后腦損傷證據,如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異常神經系統體征或頭顱影像學改變等,治療效果差,80%以上存在遺留智力低下危險。約20%的嬰兒痙攣病例屬隱原性,病前無腦損傷證據可尋,若早期治療,40%患兒可望基本正常的智能和運動發育。
5個月女嬰,患嬰兒痙攣。在不同步不對稱,并有爆發抑制交替傾向的高波幅慢波背景中,混有不規則的、多灶性棘、尖與多棘慢波爆發
以上給大家介紹的,都是國際上公認的幾種較為常見而且危害性較大的癲癇癥狀。癲癇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平時多加了解這些知識,在我們的孩子有類似癥狀的時候,我們能夠在#$時間辨明癥狀進行治療。
溫馨提示,常見的癲癇有哪幾種的相關問題就為您介紹到這里了,若是患者不幸患上了癲癇病以后就要盡早的進行治療,患者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要知道癲癇病不經過良好的治療是無法痊愈的。希望本文能夠給患者朋友帶來幫助,也祝您能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