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癲癇患者病恥心 一個醫者的思考——將心理支持" />
消除癲癇患者病恥心 一個醫者的思考——將心理支持融入每一次的診療中
癲癇不僅是一個生理性疾病,也是一個社會心理性疾病。一旦被診斷為癲癇,便意味著需要長期治療,而這個過程甚至于完全顛覆其個人、家庭和社會生活。作為一個癲癇專科醫生,不禁要捫心自問:我們有能力面對疾病,也有能力面對一個病人嗎?我們能夠幫助病人應對今后不一樣的生活嗎?我們能夠正視及關注其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癲癇問題嗎?
目前國內對于癲癇心理問題日益重視起來,逐步開展了心理測查量表的研究和應用,2013年開始在CAAE癲癇論壇上開設“患者關愛論壇”,上海“海馬俱樂部”定期舉辦病友會活動等等。但目前還較少開展針對癲癇患者的心理指導和咨詢,我們缺乏這種跨界的合作。心理醫生可能不熟悉癲癇,而癲癇醫生不懂心理學。但完整的癲癇治療體系應該包括癲癇治療和心理咨詢,我們需要將心理支持融入每一次的診療中。
消除癲癇歧視,作為醫者,或許可以從自身做起,將其貫穿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
檢視醫生的疾病觀
對待疾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態度:病人的態度、家人的態度、社會的態度、醫生的態度。在所有的關系中,除了家人,病人可以傾訴癲癇隱私的只有醫生。
那么我們醫生對待癲癇病人是什么態度呢?我們是否愿意與他做同事、朋友、戀人、伴侶? 如果病人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態度是否會有所不同? 如果病人是我們自己……?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來試著面對自己的內心:我們對癲癇病人的看法是否與普通大眾一樣,認為癲癇是缺陷的、丑陋的、恥辱的、怪異的、可怕的、 瘋子、暴力、傳染病、鬼魂附體……?我們心底里的那個聲音是否在說“我不想和這種人在一起”?——是的,我們中有不少人是這樣想的,盡管我們不想承認內心里有不夠善良的一面。
然而我們不是普通人,我們是醫生,是被病人給予了#!大希望的幫助者。他們不僅希望得到治療,更希望得到關愛和支持,我們的一言一行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改變癲癇病人病恥心,需要從改變醫生自己做起。 希望我們能夠以積極合理的觀念,促成癲癇病人自身的改變。在對疾病進行治療的同時,幫助病人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家庭和心理問題。由此,我們的治療將變得豐富而感人。教會病人的同時,我們也在改變和完善自己。
開展癲癇心理診療工作
心理支持應該貫穿于癲癇診療過程的始終,因此應該對癲癇醫生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同時開展針對癲癇病人的心理咨詢工作,開展病友會的活動,并積極爭取社會力量和政府部門的支持
最后,我有一個愿望:當癲癇病人從我的診室走出,可以直接進入心理診室,讓我的病人能夠有一個完整的診療過程。更理想的情況,是建立起由癲癇醫生和心理醫生同時診療的高端模式。
愿醫生和病人內心都擁有強大的力量,不斷地走在自我完善和成長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