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型癲癇臨床報道不多,容易與急腹癥混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醫院杜淑琴等醫生近年來累計收治本" />
腹痛型癲癇臨床報道不多,容易與急腹癥混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醫院杜淑琴等醫生近年來累計收治本病15例,對其臨床表現和腦電圖變化進行了深入觀察,提示后者主要特征為發作性高慢波,放電部位以顳區、額、額頂、中央區為重,蝶骨電極可出現棘尖波。故疑有本病發作時,應先檢查腦電圖,同時結合臨床做出診斷。
植物神經發作又稱內臟型癲癇病灶,多位于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丘腦及丘腦下部。腹痛型癲癇是內臟型癲癇的一種,多見于兒童,病灶可能位于丘腦下部或顳葉,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腹痛,突然發生又瞬間停止,起病時約半數患者有面色蒼白、煩躁,并伴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及抽搐等癥狀。
上述病人中,睡眠時發作3例,清醒時發作5例,白天和夜晚均有發作7例,發作間歇期如常人。臨床特點為:發病突然,驟然而止,緩解#@,癥狀固定。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而腦電圖變化明顯,描記中出現棘波、尖波或棘—慢復合波,放電部位多在中央區。
這些患者診斷明確后,有8例服用卡馬西平,4例服用西戎酸鈉,3例服用苯妥英鈉,同時伍用神經細胞營養劑治療。結果13例在服藥15~30天后,癥狀緩解,腹痛次數減少。其中5例在2~3個月后癥狀完全消失。12例嚴重異常腦電圖中,11例在半年后復查,腦電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棘波、尖波消失。
腹痛型癲癇易和急腹癥相混,曾有將腹痛型癲癇以急腹癥而剖腹手術的報告,也曾有患兒被誤診為膽道蛔蟲,經驅蟲、抗感染治療而未奏效,后均經腦電圖檢查,“捕捉”到發作性高波幅慢波及棘波、尖波等癲性放電,最后改用抗癲癇治療而痊愈出院。
專家提示說,腹痛型癲癇作為癲癇的特殊類型,確診時須結合臨床表現和腦電圖檢查,可根據以下幾點做出診斷:一、排除其他疾病;二、癥狀為發作性,發作間歇期患者完全正常;三、腦電圖有發作性異常和棘波等癲性放電;四、抗癲癇治療有效。需要肯定的是,腦電圖檢查可作為診斷腹痛型癲癇的必要依據,因其腦電圖異常率較高,本組15例就有12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