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發作又稱心因性非癇性發作,或假性發作,屬非癇性發作的一種類型。該病由心理因素所致,各種誘因特別是情緒、環境因素可誘發發作。臨床表現為各種軀體化癥狀,感覺或運動障礙,可伴有緊張、焦慮、恐懼和其它精神癥狀。在臨床上很難與器質性病變所表現的癥狀區分,故容易被誤診,尤其是被誤診為癇性發作而接受抗癲癇治療,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嚴重的醫源性傷害;且有時與其他疾病并存,易與造成漏診,延誤必要的治療。由于心因性發作的治療有別于其他疾病,因此明確診斷至關重要。
目前對心因性發作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尚無準確的資料。國外基于醫院的資料顯示,心因性發作在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0.9-1.5/10萬/年,約為癲癇發病率的4%,且占癲癇中心就診的“難治性癲癇”人群的20%左右。由于這些患者是通過視頻腦電監測明確診斷的,故可能低估了心因性發作的真正發病率。心因性發作的好發年齡為20~30歲之間,但也可見于4歲的兒童和70歲以上的老人,2/3的患者為女性。
心因性發作的發病機制
盡管心因性發作從表明上看類似癇性發作,但客觀本質是不同的。癇性發作是由腦部損害引起的神經元的過度放電所致,而心因性發作是由心理障礙所引起。心因性發作可以被一定的誘因誘發,同時也可通過一定的方式讓患者停止發作。
迄今為止,心理因素如何導致心因性發作的機制不清。一些學者認為本病為分離障礙,而另一些學者認為是軀體化表現。人們已清楚認識到,在心因性發作和其他精神障礙性疾病中,分離障礙和軀體化趨向具有明顯相關性,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同的或不同的內在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