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癲癇耐藥性?
" />
什么是癲癇耐藥性?
我們的身體或多或少會有生病的情況出現。這個時候我們會通過輔食或者藥物進行身體治療。關于抗藥性可能對于大家來講比較生疏,太陌生的概念。其實,舉個例子,我們的身體,在生病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時,自身的免疫系統和藥物在對抗病毒細胞時會越來越沒有效果。病毒細胞對藥物有“抵抗力”。對于癲癇這種疾病來說,若患者長期服藥,病毒細胞會對藥物產生“反抗”。大約有30%的癲癇患者在使用2~3種一線抗癲癇藥治療達到#!優劑量后仍有癲癇發作。
癲癇耐藥性的發生機制
1.藥物靶點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是抗癲癇藥耐藥的基礎
抗癲癇藥主要通過影響離子通道、神經遞質受體以及參與神經遞質釋放、上調和代謝的轉運體或代謝酶等發揮作用。如果某一抗癲癇藥作用的相應靶點發生結構和功能改變,則會導致該藥療效改變。
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卡馬西平對Na 通道的作用上,初步結果提示,鈉通道對卡馬西平的敏感性降低可能是其耐藥機制之一。
但藥物靶點學說無法解釋難治性癲癇患者為何對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癲癇藥物均耐藥,這還需要更深入研究,以明確在體藥物靶點是否影響自發性癲癇發作對抗癲癇藥的敏感性等。
2.藥物轉運體的變化
脂溶性越高的藥物越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進入腦內,但目前發現許多脂溶性高的藥物在腦內的藥物濃度很低,究其原因發現在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上存在藥物轉運體。這些轉運體的作用底物包括多種藥物,它們能高效地將這些藥物從腦內排出,從而限制藥物進入腦內。
3.藥物靶點與藥物轉運體學說的關系
在耐藥性癲癇中,藥物靶點和藥物轉運體學說并不相互排斥,二者可能共存。耐藥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抗癲癇藥進入相應腦區減少,同時合并這些藥物作用靶點改變。但對某些抗癲癇藥而言,可能是其中一種機制發揮主要作用。
耐藥性有哪幾類?
獲得性耐藥:獲得性耐藥是指一種化學物質在重復應用過程中機體所產生的外源性耐藥,表現為療效或副作用的降低和喪失,這種情況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重復用藥過程中產生的??煞譃榇x性和功能性兩類。
代謝性耐藥:是指在反復應用某一種抗癲癇藥后,藥物的代謝加快,能發揮作用的部分逐漸減少,從而出現療效和副作用的減低或消失。
功能性耐藥:指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雖維持血藥濃度在正常范圍,藥物生物半衰期也無明顯改變,但藥物作用逐漸減弱或消失。
先天性耐藥:先天性耐藥是指由于某些先天性因素,與其他病人相比較,對所給的藥物不敏感,這種情況在病人用藥前就存在,是與生俱來的。
高敏:指在應用某種化學物質的過程中,機體對這種物質的反應性增強,稱為負耐藥性或高敏。
出現耐藥性我們該怎么辦?
1.增加劑量:這是克服抗癲癇藥物耐藥性的主要方法,指在沒有交叉耐藥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所用藥物的劑量,以確保穩定的血藥濃度。增加劑量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最初就投以負荷量;2)逐步增加劑量。
2.利用交叉耐藥現象:首先選用一種抗癲癇藥物作用較弱但能對副作用產生明顯耐藥的藥物,以誘導耐藥性的產生。達到目的后,就改用另一種有較強抗癲癇作用的藥物,由于交叉耐藥的存在,后用藥物的副反應可明顯降低。
3.換藥:在增加藥物劑量也不能控制癲癇發作,確保穩定療效的情況下,要考慮換藥
4.增加輔助抗癲癇藥物。
5.假日療法:有些藥物的耐藥性隨著停藥可以逐步消失,因而間歇性用藥可避免耐藥性的產生,如奧沙西泮,這種療法稱為假日療法。適用于假日療法的藥物多是抗癲癇治療的輔助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