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得了癲癇,我的生活好似跌到了谷底,生活一片黑暗,陽光也好像與我絕緣。
自從得了癲癇,我的生活好似跌到了谷底,生活一片黑暗,陽光也好像與我絕緣。
自卑、受歧視是癲癇病人面臨的#!大窘境
因為癲癇病人發病時癥狀特殊,民間把癲癇病的稱呼與豬啊、羊啊聯系在一起,還有癲癇病頻繁發作也會造成腦損傷,再加上一些動機不純的江湖游醫混淆視聽,這些都加重了公眾對癲癇病的偏見、誤解、恐懼。自卑、受歧視是許多癲癇病人面臨的#!大窘境。有調查顯示,90%左右的癲癇病人和其家屬有羞恥感。
她有一個鄰居老劉,原是一家單位的技術員,十幾年前患癲癇病,因為擔心同事朋友嘲笑,聽信了一些虛假廣告的宣傳,輾轉河南、河北等地治療,病情一直沒有控制住,干不了技術員的活了。直到張明的愛人與老劉一同出差,發現他犯病,老劉才到二附院接受正規治療,此后老劉才漸漸不再犯病。
醫學上癲癇的分類十分復雜,準確診斷和分類,才能達到#!佳的治療效果。近幾年,雖然我省加大了對癲癇病診治的培訓,但基層醫療水平仍然有限,對不少病人的分類依然不準確。劑量偏低、頻繁換藥、不合理的多種藥物合用,也是當前臨床治療存在的問題,影響了病人治療效果。據專家估計,臨床有近20%的癲癇病人出現腦損傷,影響了生活質量。
自他得病幾年來,他可以感受到身邊人對他越來越理解。偶爾工作中犯病,同事們都會積極幫助他。專家也期望,公眾對癲癇病人也能像對待其他病人一樣,讓癲癇病人有尊嚴地生活。
及時、規范、科學治療可控制癲癇病造成的腦損傷
31歲的文先生在南昌一家網絡公司當部門負責人,前些年他常常在走路或工作時突然倒地,或者睡覺時發生嚴重抽搐。2002年他被診斷患了癲癇病后,一直在一附院、二附院就診,堅持吃藥,病情控制得很好。幾年來,他結婚、生子、升職,和健康人一樣幸福、平靜地生活。
一般來說癲癇病患者男性比女性多,農村比城市多,兒童、青少年和老人是疾病的高發階段。大家比較熟悉的發病表現主要為意識喪失、跌倒、口吐白沫、兩眼上翻、肢體抽動等。專家同時提醒,如身邊的人出現突發性、短暫性、反復性的失神、發呆、心跳過速等,也可能是癲癇病發作,一定要及時就診。
得了癲癇病一定要樹立信心,堅持規范、科學治療。這是張明對癲癇病人的忠告。亂求醫,不規范治療,是導致許多癲癇病人病情無法控制的重要原因。癲癇并非不治之癥,各國研究表明,新診斷的癲癇病人,如果接受規范、合理的藥物治療,70%至80%的發作是可以控制的,而且絕大多數不需要終身服藥。只要控制病情發作,就可以控制其造成的腦損傷。因此得癲癇病,并不妨礙一個人維持正常智力,并對家庭、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