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羊角風或羊癲瘋,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精神障" />
癲癇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羊角風或羊癲瘋,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精神障礙一種慢性疾病。
癲癇病,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羊癲瘋",由于調查方法、定義、類型、年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癲癇的患病率受地區影響差異很大,如日本較低為3‰~5‰,美國較高,為5‰~10‰,我國的報告為7‰,一般認為,在4‰~9‰,兒童為5‰~7‰.也就是說,世界上已有3000多萬人患有癲癇病,中國也有900多萬人患有癲癇病.由于兒童和老年性癲癇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前不久,記者采訪了我國在癲癇治療方面的專家。
專家認為,癲癇病不同于其他病癥,它的發作對于病人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影響很大,包括病人家屬的壓力也很大.病人會覺得自己沒臉見人,病人及家屬的心理都會有很深的恥辱感.第二,是癲癇病治療的時間長,嚴重的可以達到幾年至數十年.有些病人的表現不明顯,診斷起來也較為困難.1956年,作為癲癇的重要檢查手段,腦電圖的檢查還不是很普及,治療也只有幾種基礎老藥,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那等.這些藥的藥效尚可,但是副作用.苯巴比妥也叫魯米那,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兒童患者的行為障礙,如不安及多動.苯巴比妥可能對患者的機敏性、注意力、空間思維及記憶力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同時,它也是一種古老的安眠藥,服用后可能造成困倦、嗜睡,影響日常生活.苯妥英鈉也叫大侖丁,是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一種古老的抗癲癇藥.長時間的治療發現副作用也很明顯,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引起毛發及齒齦增生等.過量服用會出現中毒反應,導致病人出現走路不穩、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癥狀,而當時對于這些抗癲癇藥的副作用的對癥治療并不理想,大多數病人還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
您自20世紀80年代一直在研究腦電圖的計算機分析,并研制出了我國#$臺顯著性概率圖儀.請您陳述一下研制出這部儀器以來,對臨床的發展具體起到了什么樣的指導性作用?目前還有哪些癲癇病的診斷方法?
當然隨著腦電圖的發展歷史比較長久,1929年,德國精神病科學家HansBerger第一次在健康人頭皮上描記到電位變化,開拓了神經生理的新紀元,發現并精確地描述了人腦電活動.在腦電圖計算機分析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包括:#$,所有醫學計算機分析均運用數學公式,而數學公式究竟是否適合分析腦電圖還不知道.第二,要保證準確性就要保證計算機分析本身不能出偏差,這也是比較精細的工作.醫學中任何一部新儀器的問世,均是在前一部儀器的基礎上逐步改進的.簡單地說,過去國外腦電一直在使用快速傅里葉轉換分析,也就是FFT分析,FFT分析的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比較,而我說的顯著性概率圖儀是運用Z轉換,進行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比較,這樣更方便了個體的研究.而在臨床的工作中,由于每位醫生的臨床經驗差異很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份腦電圖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且定性粗糙,只能區分"有無"及"輕重",沒有數據說明.而有了腦電圖的計算機分析的運用,能使其統一化、數據化.有些臨床檢查不出來、無體征的癲癇患者也可以診斷出來了,提高了癲癇的診斷率.另外,有一些腦電圖正常的患者,計算機分析可以發現其異常所在,比如:腔隙性腦梗死做CT檢查可見,腦電圖卻看不出,但是行計算機分析就可以發現相應區域的異常.由此可以看出,腔隙性腦梗死既有形態學異常,其功能也受到影響.但是腦電圖計算機分析只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不能完全代替用眼睛看等人工檢查.癲癇病的檢查除了詢問病史,一般還是需要傳統的手法---"眼睛看、用尺量".眼睛看"就是要看直立或行走的姿勢、發育狀況,病人對周圍環境的反應,眼神是否靈活,意識狀態,觀察皮膚的情況、眼球活動度、瞳孔大小,觀察眼底有無視乳祝喬。癲癇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