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孩子受到癲癇病的危害,而大部分癲癇患兒需要長期治療,服用藥物的時間一般都較長,在用藥過程中患兒及其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才能夠更好地控制和治愈疾病。下面看看專家介紹的,癲癇兒童用藥要注意哪些事項?
1.注意嚴格遵醫囑服藥,勿擅自加量或減量
癲癇病患兒需要長期的服藥治療,在這期間有的患兒家屬擔心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后的毒副作用,少服或漏服抗癲癇藥物,但劑量不足不僅影響藥物的療效,而且延長了病程,甚至會使癲癇反復發作,從而發展為難治性癲癇。有的患兒家屬則是在患兒出現癲癇發作后自行加大藥物劑量,從而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有的家長認為藥物療效不佳擅自停藥等。其實堅持治療十分重要。即使服用中藥或伴發其他疾病,也應征得醫生同意才能改變。因此患兒及家屬應知道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要正確對待疾病,不能隨便更改醫囑。
(1)近期不良反應
出現的近期藥物不良反應有神經系統異常、胃腸系統反應、引起藥疹等常見不良反應。神經系統異常包括嗜睡、疲乏、共濟失調、行為障礙、思維障礙、興奮、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常發生在治療開始階段,而且與劑量相關,大多于2周內減輕或自行消失,亦可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而減少不良反應。抗癲癇藥物引起胃腸系統刺激癥狀常常也出現在開始治療時,可表現為惡心、嘔吐、納差、腹瀉等,飯中或飯后服藥或改服腸溶衣劑型是較好的解決辦法。傳統抗癲癇藥物以卡馬西平引起藥疹為常見,在新型抗癲癇藥物中以拉莫三嗪(LTG)為#!常見,其中重型藥疹的發生均因發生藥疹后未及時停藥,由輕型進展為重型,包括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和重型多型紅斑型藥疹,此時應立刻停用可疑致敏抗癲癇藥物,可給予抗組胺類藥物以及要防止繼發感染,及時就醫。
(2)遠期不良反應
出現的遠期藥物不良反應可會有骨損害、影響認知功能、肝受損、體重增加或減少等。患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PHT)、苯巴比妥(PB)、卡馬西平(CBZ)可致骨密度降低及繼發性骨折危險增加,引起骨損害的主要機制可能是誘導肝酶,引起維生素D3的分解代謝加速。因此在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時,應定期檢測骨代謝相關指標,必要時加用鈣制劑及維生素D劑輔助治療;對小兒認知功能的影響比成人要明顯,影響認知功能主要集中在神經運動速度、注意力、知覺、記憶力幾個方面,傳統抗癲癇藥物中丙戊酸鈉(VPA)影響#!輕,新型抗癲癇藥物較傳統抗癲癇藥物對認知功能的損害輕,但有關托吡酯(TPM)影響認知功能的報道較多,目前建議緩慢加量,減少不必要的多藥治療,并有條件地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以盡量減少認知功能的損害;抗癲癇藥物可以出現肝功能受損,尤其丙戊酸鈉(VPA)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其中3歲以下的兒童風險#!大,目前還是缺乏特定的檢查項目預測此嚴重的不良反應,但一些可反映蛋白合成的檢驗項目如凝血酶原時間可能具有實用意義;丙戊酸鈉(VPA)常導致體重增加,有可能比較顯著,因此所有患者在接受丙戊酸鈉(VPA)治療前都應了解這種風險的存在,關托吡酯(TPM)可出現體重下降。
(3)特殊不良反應
苯妥英鈉( PHT)常常會發生齒齦增生,并且兒童的發生率高,應加強口腔衛生和按摩齒齦。關托吡酯(TPM)對伴有潛在腎石病因素的患者可能有增加腎結石形成的危險,足夠的飲水可以減少腎結石發生的風險;還可出現少汗或無汗、低熱,尤其在≤6歲、夏天以及劑量較大的時侯更容易發生,同樣保持適當的飲水量及減少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與發熱有關的不良事件。警惕抗癲癇藥物引起的造血功能抑制,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