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治療和康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對于日常的護理就顯得很重要了,科學的護理能夠幫" />
癲癇病的治療和康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對于日常的護理就顯得很重要了,科學的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病情。日常的飲食護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癲癇發作在許多方面都與飲食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那么癲癇病的飲食應該做到那些方面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一般說來,癲癇患者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如果膳食結構合理,不會有營養不良之虞。但在長期的抗癲癇治療期間,在藥物對消化功能和物質代謝的雙重影響下,也會發生體內某種營養物質的缺乏并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如丙戊酸鈉、乙琥胺等藥品易引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消化系統副反應,苯妥英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亦可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一方面,消化系統功能障礙影響了營養物質正常的消化、吸收和代謝;另一方面,抗癲癇藥品又可造成維生素b6、維生素D、維生素K、葉酸等維生素類及鈣、鎂等元素的缺乏。所以,癲癇患者在服藥治療期間,除保持營養豐富、結構合理的進食外,還應注意補充因抗癲癇藥造成的某些維生素和其他物質的缺乏,以糾正因這些營養物質缺乏導致的代謝紊亂。
維生素是水溶性維生素中的一種,主要由食物供給,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重要物質。與其他維生素相比,維生素B6與癲癇關系獨特。對癲癇發病機理研究表明:在腦部的神經遞質中, 氨基丁酸是一種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由其作為介質傳遞的神經沖動對腦內神經元的放電起抑制作用。當氨基丁酸減少時,會降低癲癇灶內錐體細胞的抑制性調控作用,導致錐體細胞易產生癲性放電和癲癇發作。
先天性維生素依賴癥患兒發生癲癇的原因就是維生素缺乏進而導致了氨基丁酸的不足。由此可見,腦部氨基丁酸的數量與癲癇的發生發作密切相關,而中樞部位氨基丁酸的轉化產生又依賴維生素發揮作用。腦內的氨基丁酸由谷氨酸脫羧轉化而來,促成此反應的酶為谷氨酸脫羧酶和輔酶磷酸吡多醛,后者即由維生素B6在體內通過磷酸化轉變生成。
谷氨酸脫羧酶和磷酸吡多醛相輔相成,共同促成了谷氨酸向氨基丁酸的轉變。米糠、麥麩中維生素B6含量豐富,牛肝、鮭魚中亦有大量維生素B6,所以常吃糙米粗面和其他富含維生素的B6食物,可有效而迅速地糾正維生素B6缺乏癥,服用維生素B6還可對某些嬰幼兒癲癇或癲癇樣抽搐起到治療作用。
魚、魚肝油、蛋類、牛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常吃此類食物可彌補抗癲癇藥導致的維生素D缺乏。黃豆、豆腐、瓜子、核桃、雞蛋、骨粉、蝦、螃蟹等食物中含鈣量高,補鈣與補充維生素D并舉,才能使鈣質充分被人體吸收利用,進而有效治療抗癲癇藥品引起的骨骼改變。此外,小米、小麥、豆類食物富含鎂;豬腎、牛肉、綠色蔬菜中富含葉酸;蛋黃、豆油、蔬菜中富含維生素K,進食上述食物均可有效補充抗癲癇藥引起的相應缺乏的物質。
由飲食中補充缺乏的維生素類和其他營養物,也要講究科學。為防止缺乏某種物質就大量偏食含有此物質的食品,因人的胃納相對恒定,食量有限,此長彼消,會造成其他營養物質的缺乏和新的代謝失衡。
另外,單靠食品補充,往往難以迅速糾正某種營養物的重度缺乏,例如嚴重缺鈣已發生佝僂病或抽搐時,食物補鈣、補充維生素D已難解燃眉之急,此時,可通過注射鈣劑和在補鈣的基礎上注射維生素D的方式糾正低鈣,此種方式遠比食物補充快捷有效。因此,當發生某種營養物質缺乏時,要根據輕重急緩,視情采用食補或藥補,兩者不可偏廢。
通過上面對于癲癇患者如何進行飲食護理文章的了解以后,相信大家對于癲癇病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了吧。在此專家表示,良好的飲食護理是減少發作、增強療效和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環節。癲癇患者的日常護理對患者病情的控制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減少癲癇病情的發作,患者家屬應做好科學合理的護理工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