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記者陳彤通訊員許詠怡報道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 />
新快報訊記者陳彤通訊員許詠怡報道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癲癇中心日前宣布,首次發現服用抗癲癇藥引發過敏癥狀的元兇——基因HLA-A*24:02,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Neurology。專家建議個體特別是南方漢族人,服用芳香族抗癲癇藥物之前應檢測主要遺傳標記,醫生對攜帶主要遺傳標記的陽性個體慎用芳香族類抗癲癇藥物,降低甚至避免致死性皮膚型不良反應的發生。
8歲的盈盈出生在貧窮的大山深處,6歲時候被診斷為“癲癇”,盈盈從1/8的片劑開始服用拉莫三嗪,一周內病情明顯好轉。但服藥2周后,盈盈突然全身出現紅色的疹子,喉嚨不適。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癲癇中心廖衛平教授立即讓盈盈停藥,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盈盈攜帶了HLA-A*24:02基因,即其對芳香族類抗癲癇藥物過敏。
廖衛平告訴記者,由于癲癇病患者通常在服藥1到2個月后才會出現藥物過敏癥狀,病因比較隱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醫生的個人經驗,一般很難找到真正病因。
據了解,芳香族類抗癲癇導致過敏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臨床醫生,如能找到與過敏的藥物相關的基因標志,將對臨床用藥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與人體免疫相關,包括數千個不同的基因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四川等地,歷時10年,對抗癲癇藥物導致的嚴重剝脫性皮炎的主要遺傳性標志物進行研究。
本次研究發現的通用基因HLA-A*24:02是適用于不同人種、不同類型的皮膚型過敏的通用遺傳標記,將多個藥物導致剝脫性皮炎的排除概率達到81%,將卡馬西平導致剝脫性皮炎的排除概率從69.6%提高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