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即我們俗稱的“羊角風”,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 />
癲癇即我們俗稱的“羊角風”,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造成的短暫大腦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我國目前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患者,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目前癲癇已經成為神經科僅次于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那么,癲癇癥狀具體都有哪些,我們在癲癇治療過程中又有哪些常見的治療誤區呢?這些都是患者及其家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誤區一:患者抽搐,就是癲癇病。 抽搐是癲癇的主要癥狀之一,但不是癲癇病的獨有癥狀。其它疾病也可引起抽搐,如癔病抽搐、低鈣抽搐、小兒高熱驚厥、低血糖驚厥等均不屬癲癇病范疇。因此抽搐不一定都是癲癇病所致。同時,有些類型的癲癇病人沒有抽搐癥狀,如失神發作,顳葉癲癇、腹型癲癇、頭痛癲癇等。因此,不能把抽搐與癲癇等同起來。 誤區二:抽搐動作大是大發作,動作小是小發作。 癲癇的大發作和小發作都屬全身性發作。大小發作不是按抽搐動作幅度大小區分的。大發作有全身四肢的抽搐,而典型小發作,僅有短暫的的意識喪失,而沒有搐動作。有些患者或家屬把全身大發作以外的其它形式的發作都認定是小發作,顯然是不確切的。臨床醫生要根據患者的病史,發病癥狀,準確分型,合理選藥,才能收到較好療效。 誤區三:癲癇發作時,患者都有神志喪失。 絕大部分癲癲患者發作都伴有神志喪失。但有些類型的癲癇,如局限性發作,肌陣攣癲癇等病人發作時意識清楚。因此,不能因為患者神志不喪失,就否認癲癇的診斷而貽誤治療。 誤區四:原發性癲癇與遺傳有關,而繼發性癲癇與遺傳無關。 通過對癲癇病人及其有血緣關系親屬的大量調查發現,不僅原發性癲癇與遺傳有關,而且繼發性癲癇的直系親屬發病率遠比普通人群高。從臨床上分析,發生了腦外傷、患過腦炎、腦膜炎、有產傷窒息史的患者不一定都發生癲癇。因而說明,是否發生癲癇不僅取決于環境因素的強弱,而重要是決定于先天的遺傳因素。遺傳決定了一個人發生驚厥的“驚厥閾”值的高低,這種閾值越低越易發生癲癇。若環境因素的強度,超過了其驚厥閾值,就會發生癲癇。從而說明,不僅原發性癲癇,而且繼發性癲癇都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誤區五:癲癇具有遺傳性,癲癇病人不宜生育。 癲癇雖有遺傳性,但對下代的影響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般說來,癲癇病人的子女只有5%發生癲癇,因此癲癇病人是可以生育的。我國法律也未明令禁止癲癇病人生育。但從優生學的角度,癲癇病人#!好避免與驚厥閾值低的人結婚,癲癇病人應在病情穩定,基本控制發作后生育。 誤區六:腦電圖正常,就不能診斷癲癇病。 腦電圖檢查對于癲癇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是診斷癲癇必不可少的輔助檢查手段。據統計80%的癲癇病人腦電圖異常,而有5-20%左右的癲癇病人發作間隙期腦電圖檢查正常,還有一些腦電圖異常的人始終沒有癲癇發作。因此,臨床上不能因腦電圖正常就排除癲癇病的診斷,也不能因腦電圖異常就診斷癲癇。醫生必須結合病史和臨床發作表現,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診斷。 誤區七:幾種抗癲癇藥合用,效果一定會比單一用藥好。 抗癲癇用藥原則之一就是主張單一用藥。近年研究發現絕大數癲癇病人在血藥濃度監測下,服用一種合適劑量的抗癇劑,可以滿意地控制發作,沒有必要同時服用多種抗癇劑。聯合用藥易導致慢性中毒,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藥效,增加毒副作用,并使發作變頻,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若單一用藥,不能控制發作時,應分析原因,在醫生指導下一步選擇聯合用藥。 誤區八:西藥治療癲癇,需要終身服藥。 西藥治療癲癇的原則之一是堅持長期用藥,緩慢停藥,但不一定都要終身服藥。患者確定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案后,要遵醫囑,按時按量按療程堅持服藥,直至完全控制發作四年左右后,逐漸減停藥物,其減停過程需持續1-2年。逐步減藥期間如病情發作,則需恢復原藥量繼續服用四年控制不發、再依次減停。若合理足量的西藥治療仍不能控制其發作,且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時,也可選擇中醫中藥治療,用中藥逐漸替換西藥,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有治療指證的原發病的治療。 以上即是小編為您總結的癲癇治療過程中的常見誤區,相信您已經有所了解。所謂對癥下藥,首先要了解疾病,懂得科學的治療護理方法,希望以上這些誤區能夠糾正一些朋友的認識偏見,更好的進行治療,祝患者朋友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