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以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短暫" />
癲癇是一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以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征,具有反復發作的傾向。當今社會中的青少年多為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這些特殊的人群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當青少年患病時,由于病程長、反復發作,經常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沉重的負擔,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青少年作為社會人群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生理、心理方面變化比較快,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認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對社會和家庭的高度依賴、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等,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因而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尤其是患有癲癇疾病的青少年,他們相對一般青少年會面臨的心理問題較為復雜,也是值得社會關注和重視的焦點。
青少年癲癇患者心理健康分析:
敵對心理:由于人們對癲癇患者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世俗偏見,往往對青少年患者持冷漠態度,使其活動受限,青少年進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并認為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尤其一些學生害怕在學校發病,被同學看不起,借故不去上學,影響學業。久而久之,青少年產生敵對心理,為青少年不良性格提供了機會。
自卑抑郁心理:青少年癲癇發作影響上學或失去參加工作機會,以及治療的長期性影響上學或失去參加工作機會。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和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精神長期處于抑郁,孤獨憂慮和消極狀態,使他們擔心自己的智力,生長發育,擔心生存能力受損,擔心學習和就業困難等,這些心理障礙都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社會偏見社會支持不夠:由于人們對癲癇認識不足,對青少年采取歧視、恐懼、回避的態度,因而使青少患者在社會生活中受到種種冷遇,在婚戀、家庭、教育、就業、社交等方面遇到許多折磨和不幸,更得不到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同情從而使得青少年會出現偏激的行為。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心理障礙:
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癲癇病:青少年通常認為自己患有癲癇病,而且在長期用藥的情況下依然會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認為自己的疾病是不治之癥,心理的壓力肯定是很大的。另外癲癇發作時不分場合和地點,在公共場所發作時總是引來周圍人的圍觀,對青少年患者來說這是很傷害自尊心的。
及時通過正規的治療:長期抗癲癇藥物對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都是有影響的,患者的學習受到影響。患者會出現很多的學習困難和苦惱。另外一些病人是渴望一種正常人的生活,不能接受患病人的現實,身心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經常誘發癲癇發作。這都是因為癲癇病人的心理沒有調節好。其實,癲癇病就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只要通過正規的治療是可以恢復健康的。
給予病人更多的關愛:對于癲癇患者家屬和老師以及朋友都應給予病人更多的關愛,在學習和生活中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有哪些困難,向他們伸出關愛之手,多向病人講解癲癇的有關知識,找病人多交流,與病人交朋友,幫助病人承認癲癇病,鼓勵病人接受癲癇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
專家呼吁:關愛癲癇患者,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就目前來說,很多人可能會關心癲癇疾病對身體有多少傷害,對病人的身體有多大的影響,以及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些都是癲癇疾病帶給我們的危害。但卻往往忽視了癲癇疾病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影響。尤其是對癲癇患者本人的心理影響,這都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幫助患者走出困境。
專家強調,為了保證抗癲癇治療的良好依從性,家長應當加強青少年患者對癲癇的認識。首診醫生必須將癲癇質治療應遵循的規則及可能爭取到的治療效果向青少年患者及家長說明,使其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每一位青少年患者特點,才去咨詢,解釋,宣傳及相互溝通等多種形式多給他們啟迪,消除錯誤觀念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