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對癲癇的分類方法駁雜不一,縱觀各類醫學著作,可將分類方法歸納" />
傳統中醫對癲癇的分類方法駁雜不一,縱觀各類醫學著作,可將分類方法歸納為以下四類。
1、按得病的原因分類
即按病源進行分類,以明代方賢所著的《奇效良方》中的五分法為代表,將癲癇分為風癇、食癇、驚癇、痰癇、飲癇五類,此法對后世醫家的影響較大。
2、接所屬臟腑分類
即按臟腑病變進行分類,以明代醫家魯伯嗣所著的《嬰童百問》中的分法為代表,將癲癇分為心癇、肝癇、腎癇、肺癇、脾癇五類,此法是從病理和癥狀兩個角度考慮的,可以從其他中醫典籍上找到理論根據,同時也符合中醫的臨床觀察經驗,有獨到之處,被后世醫家推崇和沿襲。
3、按陰陽分類
此法相對簡潔,僅把癲癇分為陰癇和陽癇兩類。陰癇屬于虛寒癥,患者素體虛弱,發作時間及發作周期都較長;陽癇屬于實熱癥,患者素體強壯,發作時間及發作周期都比較短。
4、按癲癇發作時患者發出的聲音分類
此法不慎嚴謹,根據患者癲癇發作時發出的聲音分類,以宋代醫家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分法為代表,將癲癇分為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如發作時不發出聲音,便無法歸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