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除了藥物治療 還有非藥物治療
癲癇病除了藥物治療 還有非藥物治療
癲癇的非藥物治療主要是指針對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指導。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庭接觸的機會較多,更易于與其溝通,故醫生應通過各種機會幫助癲癇患者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加強對其生活方式的指導,積極疏導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困擾,并為其提供教育、就業、婚育、妊娠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本文主要介紹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心理及生活方式指導等內容。
治療指導
癲癇是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任何關于該病可在短期內被“#@治愈”的說法都不科學。全科醫生應使癲癇患者及其家屬了解以下有關癲癇治療的基本知識,使其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藥物治療,以長期控制癲癇發作。
已確診為癲癇并開始抗癲癇藥物治療者 堅持長期的規范化治療對有效控制發作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在癲癇發作控制后,通常仍須維持藥物治療約3年,然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停抗癲癇藥。治療時間過短或突然停藥易引起癲癇復發甚至使患者出現癲癇持續狀態。在家中藥物快用完時,應提醒患者及時到醫院開藥以免斷藥。癲癇患者外出時也不可忘記攜帶足量的藥物并應注意不要漏服。
現有治療方案未能有效控制發作者 此類患者應及時至醫院就診,尋找可能原因。必要時到專科醫院由專科醫生復診,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不可聽信非法廣告及非正規醫療機構缺乏科學依據的宣傳。
患者家屬 全科醫生應讓其學會如何幫助患者建立癲癇日志,詳細記錄發作日期、誘因、表現、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藥物劑量和種類的調整與調藥后的效果等情況。若能用攝像機拍攝到患者發作時的錄像將更有助于醫生診斷。
心理指導
在公眾心里,癲癇與智能減退、精神錯亂等同,患癲癇被看作是一種難以啟齒的不光彩缺陷,癲癇患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誤解。大多數患者因此而有恥辱感,故盡量掩蓋病情,減少外界的歧視。患者家屬也常對癲癇診斷感到恐懼、焦慮和沮喪,導致家庭中充斥著絕望的壓抑氣氛。此外,家屬的過度呵護還使患者的社會適應功能下降。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時比癲癇發作本身造成的困擾更為嚴重,亟須醫生的干預,以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
克服羞恥感和自卑感
正確對待疾病 患者及其家屬應認識到,癲癇和高血壓、糖尿病等類似,也是種慢性病,既無傳染性,也與患者的主觀行為無關,更不是精神疾病或“鬼魂附體”。患者沒必要為此自卑或感到羞恥,家屬和周圍的人也不應因此對患者持歧視、恐懼或排斥的態度。
增強自信心 自信心在患者的自我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多數癲癇患者不發作時和正常人一樣。患者生活遇到挫折時,不應以本病為借口回避現實問題。
增強責任心 當青少年和成年患者完全知道自身病情并開始接受治療時,應學會照顧自己,理解長期服藥的必要性和不規律服藥的危害,積極配合醫生按囑服藥。同時,還應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生活中已知的各種誘發因素。
癲癇患者家庭間的相互交流
有條件的社區醫院應成立癲癇病友會,為該病患者及其家屬間的相互交流提供平臺。使他們有更多的溝通機會,相互交流心理感受和治療體驗,從而消除社會孤獨感。
生活方式指導
大多數癲癇患者在不發作時和正常人無異,可享受正常的生活方式,對其日常活動無需過多限制。但有些因素可能誘發癲癇發作,且癲癇發作的時間和地點是不可預測的。因此,為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傷,醫生對患者的生活和安全保障應給予正確的指導。
飲食 一般來說,癲癇患者在飲食方面和正常人一樣,無特殊限制。其應避免經常或大量進食有較強興奮作用的食品或飲品,但這并非絕對禁忌。少數藥物難治性兒童癲癇患者可在癲癇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生酮飲食治療。
作息時間 睡眠不足或作息時間不規律是癲癇發作的一個常見誘因。因此,癲癇患者應避免熬夜或睡懶覺,特別是在節假日。另外,該病患者只須保證睡眠充足,而無需額外的休息或睡眠。
體育運動 多數癲癇患者可從事一般體育運動。家長對癲癇兒童的體育活動不用進行過多的限制,其可正常上體育課,僅須避免運動強度過大。在進行登高、游泳等有一定危險的體育活動時,應確保有監護人在場。但癲癇發作頻繁者應避免進行可能帶來危險的體育活動
癲癇發作未穩定控制者外出活動時應有監護人跟隨;癲癇患者應選擇寬而低的床,盡量避免獨自在一個房間內就寢;有條件的家庭可鋪地毯;住宿舍時不要睡在上鋪;癲癇患者不可單獨用火或做飯,并應遠離各種熱源和電源;患者洗澡前應告知家人,避免單獨一個人時洗澡,淋浴相對較安全,水溫不要過熱,洗澡間不要鎖門;發作未得到長期穩定控制的患者禁止駕駛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