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據我國#!新流行病學資料統計,國內約有1000" />
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據我國#!新流行病學資料統計,國內約有1000萬左右的癲癇患者,而大多數癲癇患者通過規范地服用抗癲癇藥物,可以減少或控制癲癇發作。
1857年溴化鉀應用于抗癲癇,雖然有助于控制部分病人的癲癇發作,但是毒副作用大,隨后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撲米酮、乙琥胺、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應用于抗癲癇,抗癲癇藥物已走過了1個多世紀的歷程。從傳統抗癲癇藥物、新一代抗癲癇藥物,到近年來不斷誕生的第三代抗癲癇藥物,抗癲癇藥物的發展使得如何制定因藥而異、因人而異的治療策略成為癲癇專科醫生面臨的新課題。目前,臨床上使用抗癲癇藥物的誤區甚多,這給許多癲癇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那么,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時有哪些常見的錯誤呢?
選藥不當
根據不同的癲癇類型選用不同的抗癲癇藥物,是癲癇患者用藥治療的#!基本原則。然而,許多非癲癇病專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的醫生對癲癇的發作類型判斷不準,或對各種抗癲癇藥的作用機理了解不透徹,故而常出現選藥不準或用藥不當的現象,這也是導致癲癇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年齡、性別等因素也是選擇抗癲癇藥物時需要考慮的。
劑量不當
不同的癲癇患者對抗癲癇藥的反應有極大的個體差異,在臨床用藥時,必須堅持用藥的個體化原則,僅憑個人的經驗用藥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癲癇患者服用抗癲癇藥的劑量不足或過大都不利于對癲癇的控制;若用藥劑量過小容易使患者處于亞治療狀態,不利于控制癲癇的發作;反之,如用藥劑量過大,尤其是在發病初期,反而會增加癲癇發作的次數,且容易引起患者的慢性藥物中毒。目前很多種抗癲癇藥物都可以進行血藥濃度測定,在用藥過程中進行相應的血藥濃度測定,將有助于醫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有效治療劑量。
間斷服藥
癲癇是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規范地用藥,否則很難獲得預期的理想的治療效果;但在臨床上,很多癲癇患者隨意間斷服藥,發作時服藥,不發作時就不再堅持服藥,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服藥方法危害極大,有時甚至還不如不用藥。因此,這種不良的用藥習慣必須引起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重視,并堅決予以糾正。
頻繁換藥
有的癲癇患者對癲癇治療的長期性缺乏認識,總是急于求好、求快,四處求醫,頻繁換藥,這也是癲癇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要使任何一種抗癲癇藥物在血液中達到有效而穩定的濃度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多數藥物都需要在使用和觀察數月之后才能確定其有無療效,故患者不可頻繁換藥。
多藥聯用
堅持單藥治療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原則,適用于絕大多數的癲癇患者;多藥聯合治療僅適用于單藥治療失敗的難治性癲癇患者,然而在現實中聯合使用多種藥物治療癲癇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種服藥方法不僅不能提高療效,只會增加藥物的毒副反應;不恰當的聯合用藥,病情非但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迷信新藥
目前,國際抗癲癇聯盟仍然推薦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乙琥胺、氯硝西泮等為一線抗癲癇藥物;但由于近年來又有十余種新的抗癲癇藥陸續投放市場,很多癲癇患者過分地相信新藥,誤認為新藥要比老藥好或新藥的副作用小,從而過早地加用新藥,結果導致了不良后果的發生。總體來說,新型抗癲癇藥物的療效并不優于傳統的一線抗癲癇藥,患者只有在用一線抗癲癇藥不能控制發作或出現了嚴重的副反應時才考慮使用這些新藥,同時還需要嚴格掌握這些新藥的適應癥及不良反應。
過早停藥
臨床研究表明,癲癇患者堅持服藥的時間越長,其停藥后病情復發的幾率就越小。各型癲癇患者停藥所需的時間不同,癲癇患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發作類型、發作頻率等情況規范服用藥物,并遵醫囑逐漸減藥;有些由腦部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癥狀性癲癇患者,在病因未去除之前可能需終生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