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癲癇女性患者分娩期間很多不良預后風險高,死亡風險增加10倍" />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癲癇女性患者分娩期間很多不良預后風險高,死亡風險增加10倍以上。研究納入2007-2011年美國住院分娩記錄的2000萬余例妊娠女性,包括69385例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診斷為癲癇的女性。
結果顯示,癲癇女性住院分娩死亡風險為80/10萬,明顯高于非癲癇女性6/10萬。癲癇女性其他不良預后風險也增加,包括先兆子癇、早產和死胎,還增加了醫療資源的使用,包括剖宮產風險增加和住院時間延長,在剖宮產和陰道分娩的女性中均有延長。
“這些結果令人震驚。我們建議將即將分娩的癲癇女性視為高危患者,并應分至合適的具有神經專科的中心。”研究者說。但隨刊社論指出,大多數癲癇女性妊娠中無并發癥。“不要恐慌,提高警惕和了解更多才是要務。我建議癲癇女性患者不要過度擔心,但#!好在醫院分娩,而不是在家。如條件允許,則應至有神經科醫生的三級醫院生產。”
癲癇及抗癲癇藥對女性患者骨、內分泌、精神心理影響尤甚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一組由腦部各種病因引發、因腦部神經元異常過度或同步性活動而導致反復發作的一過性癥狀或體征,是一種腦部疾病狀態。40%癲癇患者出現行為、精神及認知功能損害,失去升學和就業機會,需要專人照看,給家庭和社會增加了嚴重負擔。70%癲癇患者使用抗癲癇藥物后疾病可得到滿意控制。
抗癲癇藥物在很多方面都會對患者產生影響,包括外貌、體重、骨代謝等。很多藥物對外貌產生影響,如苯妥英導致齒齦增生及多毛,丙戊酸引起脫發。苯巴比妥和苯妥英引起結締組織改變。丙戊酸可引起體重增加。
女性癲癇患者骨健康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應用一些抗癲癇藥物可引起骨病,如骨軟化、骨質疏松、骨折,其高危人群為絕經女性和老年人。為此,醫生應注意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增加陽光照射及補充鈣劑。可建議患者前往專業骨質疏松門診就診,早發現、早治療、早受益。
女性癲癇患者還存在生殖內分泌及心理問題。女性癲癇患者無排卵月經周期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多囊卵巢綜合征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主要表現為多囊卵巢、月經紊亂、不育、多毛、痤瘡、雄激素過多;性功能減低,生育能力下降,社會心理因素可能是部分原因。神經心理方面問題,如焦慮抑郁的發病率也高于普通人群。
警惕抗癲癇藥對胎兒影響做好預防工作
口服抗癲癇藥物可導致胎兒畸形風險增加。應盡量避免在妊娠前3個月內應用丙戊酸以及多種抗癲癇藥物聯合治療,推薦妊娠女性盡可能給予單藥治療。新型抗癲癇藥物相對傳統抗癲癇藥物致畸率低。
妊娠期癲癇患者應進行高分辨率超聲檢查,一般在妊娠期第18~20周,由訓練有素的超聲專業醫師進行操作,早期掃描能盡快檢測胚胎是否存在主要結構的畸形。
計劃妊娠對于癲癇女性尤為重要。受孕前3個月,每天服用葉酸5mg,至妊娠后6個月。口服某些抗癲癇藥物,如口服苯妥英鈉可能增加新生兒顱內出血風險,妊娠女性應在分娩前服用維生素K。新生兒出生后應常規立即皮下注射維生素K。大部分癲癇產婦都能正常分娩,但是疼痛、壓力、睡眠不足、過度換氣等因素都增加了分娩期發作危險。在分娩期間如癲癇發作,應給予苯二氮類藥物控制發作,分娩期間需注意堅持使用抗癲癇藥物。
大多數抗癲癇藥可通過乳汁分泌,但在乳汁中的濃度相對較低。對于大多數服用抗癲癇藥物的癲癇女性患者,哺乳相對安全。應鼓勵所有女性癲癇患者母乳喂養。口服苯巴比妥,可導致嬰兒鎮靜,嗜睡,吸吮無力,應注意清除率低而致的藥物蓄積。需醫生支持與指導下選擇#!適合自身及其家庭的母乳喂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