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癲癇癥狀
1歲寶寶癲癇癥狀,小兒是指自胎兒至青少年這一時期,可以分為胎兒期(小兒在母體內,大約280天)、新生兒期(自出生至生后28天)、嬰兒期(出生至滿1周歲之前)、幼兒期(1周歲后到滿3周歲之前)、學齡前期(3周歲至6周歲)、學齡期(6周歲至13周歲)、青春期(少年期、13歲至18歲)七個時期。發生這七時期年齡段的癲癇臨床上統稱為小兒癲癇。如今小兒患病率更高,約為成人的10~15倍,其中20%~30%患者雖經治療仍反復發作,成為難治性癲癇(IE)。因此,小兒難治性癲癇的防治仍是目前研究重點之一。
二、小兒癲癇的診斷:
(一)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發作特點和腦電圖改變區分其臨床類型,以利于治療。
1、失神發作(小發作): 多見于4-10歲小兒,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發呆凝視,呼吸暫停,約有1/3-1/2病例伴有大發作。腦電圖為3Hz棘-慢波陣發,過度換氣時明顯。
2、強直陣攣性發作(大發作): 可為原發性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和繼發性全身性強直-陣性發作。臨攣特點:可見于任何年齡組,突然的意識喪失,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兩眼上翻,四肢抽動,有時伴口吐白沫或大小便失禁,發作后嗜睡頭痛。腦電圖為雙側同步對稱的尖波、尖-慢波陣法,或由局灶性擴延為兩側同步對稱異常放電。
3、嬰兒痙攣癥: 多為1歲內嬰兒起病,為點頭、彎腰、舉手、等肌陣攣性發作,精神運動發育落后和高峰節律紊亂腦電圖改變。如想了解更多的有關嬰兒痙攣癥的介紹請點擊----進入嬰兒痙攣癥專題
4、 Lennex-Gastaut綜合癥 由嬰兒至青少年均可起病,沖頭、發呆凝視或跌倒、抽搐,日發數次至數十次精神運動發育落后,腦電圖呈慢的棘-慢波、多棘-慢波發放,治療較為困難,預后較差。
5、局灶運動性或感覺性發作 常表現為面肌抽搐或肢體抽搐,或肢體發麻、疼痛及特殊感覺,腦電圖為局灶性異常放電,CT或MRI常可找到腦結構異常。對于頭痛型或腹痛型的癲癇發作,應除外器質性病變。
6、顳葉癲癇(又稱復雜部分性發作) 可見于任何年齡,表現為 發作性神經活動,思維、意識及情感障礙,可伴有自動癥,或強直陣攣性發作。腦電圖見于顳部有異常放電,睡眠誘發可提高陽性率。
7、小兒良性局灶性發作 見于學齡期與學齡前期兒童,多于睡眠時出現面部、肢體甚至全身性抽搐,精神運動發育正常,神經系統無異常體征。腦電圖上為顳中部中央區有棘-慢波放電灶,治療易奏效,預后良好。
8、癲癇持續狀態 當癲癇發作不論時驚厥性或非驚厥性發作持續30min以上,或頻繁發作,發作之間意識沒有恢復,均稱之為癲癇持續狀態。多由感染、外傷或自行停藥或更換藥物所致,應緊急處理,以防意外。
9、高熱驚厥 屬于癲癇特殊綜合癥,可分為單純性高熱驚厥和復雜性高熱驚厥。當高熱驚厥存在下列危險因素時,應考慮為復雜性高熱驚厥。①首次發作為6個月內或5歲以上。②低熱(小于38攝氏度)或無熱時發作。③驚厥持續時間超過15min。④發作呈局灶性或左右不對稱。⑤驚厥停止后7-10日腦電圖異常。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僅提供網絡技術服務,對文章的原創性及內容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langcl@familydoctor.com.cn,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