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癥狀多種多樣對應的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癲癇病要根據具體的病機" />
癲癇病的癥狀多種多樣對應的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癲癇病要根據具體的病機進行分析,不可隨便采用一些小偏方,要想治好癲癇病首先要明確是病因和癥狀類型,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不同的癲癇病癥狀和治療方法有哪些。
肝腎陰虛
主證:癇病頻繁發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不澤,肢體抽搐,手足蠕動,頭暈目眩,兩目干澀,健忘失眠,腰膝酸軟,大便干,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病機分析:素體稟賦不足,或癇病反復發作或肝火亢盛,耗傷肝腎陰液,腎陰虧虛,陰不潛陽,肝陽上亢,陽亢化風,風與痰火相合,上擾腦神,則癇病頻繁發作;肝腎陰虧,心神失于濡養,故神思恍惚,失眠健忘;腎陰暗耗,腎精不足,肝血生化乏源,氣血虧虛,則面色晦暗,頭暈目眩,面目干澀;腰為腎之府,腎精不足,腰失所充,則腰膝酸軟;陰虛腸失濡潤,則大便干;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為肝腎陰虛,虛熱內擾之象。
治法:滋補肝腎,潛陽安神
方藥:左歸丸
加減:熟地黃15g 山藥12g 山茱萸10g 枸杞子15g
鱉甲15g 菟絲子12g 杜仲12g 川牛膝15g
白芍10g 遠志10g 巴戟天6g
方解:方中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滋補肝腎,滋陰
方解:方中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滋補肝腎,滋陰養血;鱉甲育陰潛陽;菟絲子、巴戟天助陽生陰;牛膝強壯筋骨,補益肝腎,引血下行,以潛上亢之陽;遠志安神定志,兼能化痰;白芍柔肝滋陰,收斂陽亢之風;諸藥配伍,共奏滋補肝腎,安神潛陽之功。
加減:若大便干者,加火麻仁20g,肉茯苓20g;神志恍惚甚者,加磁石20g,珍珠母15g以潛鎮安神;五心煩熱者,加梔子12g,地骨皮10g;痰熱明顯者,加竹茹12g,膽南星12g以清化痰熱。
血虛風動
主證:卒然昏仆,面色蒼白,四肢抽搐無力,手足蠕動,二便自遺,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憂思傷脾,氣血生化乏源,或癇病日久,氣血耗傷,血虛生風,風挾內伏之痰上蒙清竅,故卒然昏仆;肝藏血,主筋,血虛則筋失所養,故發四肢抽搐,因血虛所致,故抽搐無力,手足蠕動;風痰之邪,蒙敝清竅,則二便失禁;舌質淡,脈細弱為血虛之象。
治法:養血安神,熄風止痙
方藥:四物湯加味:
熟地黃15g 當歸15g 白芍10g 川芎9g
黃芪20g 茯苓30g 白術15g 全蝎6g
蜈蚣3條
方解:方中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黃芪、茯苓、白術益氣健脾,使氣血生化有源,黃芪配伍當歸,則益氣生血;全蟲、蜈蚣則熄風定痙;加減:頭暈健忘者,加何首烏、遠志以安神定志;若全身倦怠、乏力懶言者,加太子參以補益中氣;急躁易怒者加蓮子心、焦梔子以清心除煩。
不同的癲癇病癥狀和治療方法有哪些?經過上述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明白了,患者要根據自己的癥狀對癥治療,不可盲目求醫,找對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才是治愈疾病的關鍵,希望患者都能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