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癲癇早已不再新鮮,中醫擁有豐富的內涵與治療學說,有著不可動搖的醫學地位。" />
中醫治療癲癇早已不再新鮮,中醫擁有豐富的內涵與治療學說,有著不可動搖的醫學地位。到底中醫學上是怎么治療癲癇的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了九種不同的中醫方法,如醒神開竅法、祛風止癇法、化滯通腑法、鎮靜安神法等,讓大家對中醫治療有初步的認知。
一、醒神開竅法
癲癇神昏竅閉可以采用開竅法治療,但對于如何開竅,中醫學上說法各異,有的主張芳香開竅,有的主張豁痰開竅,還有人認為應該以活血化痰通絡為主。一般來說,癲癇突發時需要針藥并用,迅速止癇,以防對大腦產生持續傷害。
二、活血化瘀法
這種治療方法更加適用于顱腦外傷、小兒難產或顱內出血導致的癲癇。癲癇發作時,人體臟腑氣血失去平衡,發生紊亂,導致血行不暢,繼而出現氣滯和血於的惡性循環。所以治療癲癇,尤其是在治療外傷性癲癇時,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對于月經過多或妊娠期間的婦女是禁止使用的。
三、化滯通腑法
這種治療方法適用于所謂的食癇或熱癇。食癇就是由于飲食不當而誘發的癲癇,患者多為小兒。患者癲癇發作時,多數伴有胃腸道的病癥,如打嗝、厭食、嘔吐或針法腹部疼痛,常用的消食化滯藥物有山楂、檳榔、麥芽、雞內金等。
四、豁痰開竅法
中醫上有“無痰不作癇”的說法,癲癇患者由于有形之痰閉阻肺絡,出現喉間痰聲轆轆,口吐痰涎。這種方法根據患者痰邪性質不同,分別采用清熱化痰、燥濕化痰、豁痰利竅等方法。
五、祛風止癇法
該方法適用于因外風而引起的癲癇疾病。由于風寒或風濕一般從口鼻或皮毛進入體內,導致頭痛或肢體麻木等癥狀。風寒導致的癲癇可以采用羌活、防風、細辛等藥物,風濕導致的癲癇可以采用菊花、蟬蛻、蔓荊子、柴胡等藥物。
六、熄風止癇法
該方法適用于內風導致的癲癇。臨床上患者發病迅速,或者出現全身強直抽搐、搖頭動肩、肢體肌肉抖動等。對于抽搐有力的患者,可以選用羚羊角粉、生石決明、地龍等藥物,不僅能熄風止熱,還能清泄肝熱;對于體質虛弱或局限性發作的癲癇患者可以選用天麻、僵蠶等藥效緩和的藥物。
七、鎮靜安神法
這種治療方法適用于因驚恐、抑郁等精神因素導致的癲癇,在癲癇發作時伴有驚叫、肌肉跳動、喜笑失常、神魂不守的特點,或者平時膽怯易驚、躁動不安、少眠多夢,可以使用鎮靜安神的藥物,如朱砂、琥珀、磁石、龍骨等,應用時還要配以清熱瀉火的藥物,作用會更好。
八、滋補肝腎法
中醫學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由于先天不足引起的癲癇,如原發性癲癇,或由于遺傳因素或大腦先天性缺損導致的癲癇,都可以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另外,如果癲癇患者患病時間較長的話,腎水不足也會導致肝陰虧損,肝腎兩虛,也會導致驚癇抽搐。常用的補腎藥物有何首烏、山茱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等。在癲癇抽風頻發時,要先祛風、逐痰、清熱,再使用補腎養肝的藥物,緩治其本。
九、健脾益氣法
這種治療方法常在癲癇休止期使用。尤其是在患者面色發黃、形體消瘦、經常出汗的情況時使用,或者患者輕微抽搐、局部肌肉抽動時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常用的健脾藥物有黨參、黃芪、茯苓、山藥、甘草等。
上述就是本文要介紹的九種中醫治療癲癇的方法了,這些方法至臨床應用中可能不會只是單獨使用,更多的是結合好幾種方法聯合使用,治療效果才會更顯著。現在有了初步的了解,患者對今后的治療方法的選擇也會有更清晰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