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踐中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同樣劑量的藥物用于患同種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療效往往" />
臨床實踐中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同樣劑量的藥物用于患同種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療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表現為藥到病除,恰到好處;有的療效一般,病況稍見好轉;而有的卻療效不好。其毒副作用表現也不一樣,有的幾乎無副作用或輕微;有的卻嚴重中毒。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
合理用藥,科學研究結果
為了做到合理用藥,科學家們做了大量實驗,發現這樣一個有意義的現象:不同的人,其有效的藥物劑量變動很大,但是其安全有效的血藥濃度變動卻較小。一般不過1倍左右。當血藥濃度大于安全有效范圍,其毒副作用和表現及其程度在不同病人身上變動也較小。再舉苯妥因鈉的例子,該藥的安全有效血濃度范圍在幾乎所有病人均為10~20毫克/升。同樣當苯妥因鈉的血濃度超過安全范圍,幾乎所有病人都出現中毒反應。當血藥濃度為20~30毫克/升時,病人則出現精神異常現象。
抗癲癇藥物進入癲癇患者人體的途徑有很多種,譬如:口服、肌內注射、靜脈注射等等,不論哪種方式,這些進入體內的藥物,最終都會被血液吸收,然后再進入腦組織發揮藥物治療作用。
檢測血藥濃度與治療的關系
01
縮短摸索用藥劑量的時間,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給藥方案。
02
監測血藥濃度不僅能夠及時發現藥物過量所致的中毒反應,還能為判斷中毒程度、調整用藥方案提供科學的依據。
03
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可充分發揮抗癲癇藥的治療作用,大大提高了癲癇的單藥控制率,避免了不合理的聯合用藥。
04
通過監測血藥濃度為特殊患者制訂符合其自身特點的給藥方案。
05
不遵循醫囑服藥是藥物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醫生可以通過血藥濃度這一客觀數值了解患者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