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解析癲癇病因都有哪些?癇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臟腑受傷,神機受損,元神" />
從中醫角度解析癲癇病因都有哪些?癇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臟腑受傷,神機受損,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亦各“癲癇”,俗稱“羊癲瘋”。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甚則仆倒,不省人事,強直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移時蘇醒,如常人為特征。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發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癥狀。
先天因素,尤重孕產:綜合文獻分析,中醫學明確指出先天因素在癲癇病發生中的作用,并多從孕婦調養失當和胎兒發育不良兩個方面說明癇病的先天原因。《素問·奇病論》云:"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諸病源候論》則重視孕婦調養失當的作用,指出:"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則兒軟脆易傷,故多癇病。"
七情失調,多責驚恐:癇病本身即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腦病疾患。在七情失調、情志過極的諸情志因素中,以驚恐#!為常見和重要。在《素問·舉痛論》中就有"鞏則氣下"、"驚則氣亂"的論述。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驚癇候》曰"驚癇者,起于驚怖大啼,精神傷動,氣脈不足,因驚而作癇也。"
外傷致癇常見,但需臨床詳察:所謂外傷致癇一般包括產傷和顱腦外傷及身體跌仆損傷等。孕婦生產過程中使新生兒顱腦受傷,重者可立即產生抽搐,輕者可以遲發,數月乃至數年成癇,主要是由于瘀血閉竅擾神所致。因瘀致癇以明清醫家論述較多。若因腦部跌仆撞擊,或因出生時難產而使腦部受損,均可命名腦部組織受到傷害,一方面致使氣血凝滯,督脈與腦部脈絡受損,筋脈失養則陣攣發作;另一方面,身體跌仆損傷,經氣不暢,腦氣與臟腑之氣不相連接,而神志逆亂,或昏不知人發為癲癇。一般外傷愈嚴重,特別是外傷引起腦部缺氧者,發生癲癇的可能性愈大。
外感六淫邪氣,尤重風毒:古代醫家認為外感六淫,特別是風邪也是癇病發生的重要致病因素。風為陽邪,其性炎上,易犯頭部高巔。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癇候》云"風癇者,因厚衣汗出,而風入之,"強調了風邪入中致癇的病因。六淫之邪皆能導致癇證發生,所以明·龔信纂《古今醫鑒·五癇》說"夫癇者……原其所由……或為六淫之邪所干。"外感時疫毒或腦內寄生蟲癥,內生毒熱,上沖犯腦,損傷腦髓,腦神不安則成癇。誠如《靈樞·五亂》所云"亂于頭,則為劂逆,頭重眩仆。"
飲食勞作失宜:飲食不節或食中受驚,食積下運;或脾胃積熱,壅塞中焦,以致食宿為痰,積痰內伏,生熱動風而為癇證。有關飲食失宜致癇在明·李延《醫學入門·癇》、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癲癇》等醫籍中均有論述。勞作過度,生活起居失于調攝,遂致氣機逆亂而生癇證。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風癲第五》曰"風癲,因以房事過度,醉欲飽滿行使"而得,指出勞作過度、房事不節可發生癇證。
癲癇病的形成,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痰瘀濁邪蒙閉腦竅,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陰陽升降失職,以致風、痰、火、氣交雜,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如肝腎陰虛,水水涵木,木旺化木,熱極生風,肝風內動,出現肢體抽搐,角弓反張。若脾虛不能運化,津液水濕積聚成痰,痰迷心竅,則出現神不守舍,意識喪失。臟氣不平,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內風是其發病動因,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