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癲癇患者在患病后有不正常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情緒障礙,認知損害和學習困難,社會" />
不少癲癇患者在患病后有不正常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情緒障礙,認知損害和學習困難,社會交往能力受限等方面。心理行為異常主要表現為焦慮、緊張,特別是對癲癇發作的恐懼,擔心發作時身體受傷害;還擔心發作時被人看見讓人譏笑,不敢獨自到公共場所;怕藥物影響智力,產生學習困難等。
近年來,我國學者曾對206名癲癇病兒及其家長進行調查,情緒抑郁者占80.4%,對發作恐懼者占70.9%,認知功能受影響者占75.2%,社會交往能力受限者76.7%,行為異常為21.2%。 心理行為異常的原因,首先是疾病本身,治療效果與心理行為有關,如一個發作次數多,長期治療不能控制發作的癲癇病兒和_個很快控制發作的病兒相比,前者出現心理行為異常的概率比后者大得多。
其次是家長的因素,尤其是母親在一次的發作后不得不承認孩子患了癲癇,這時父母有可能產生恥辱感,覺得“對不起孩子”,有焦慮、沮喪或無能為力的感覺,要竭力隱藏病情,怕受到外界的侮辱和歧視,將孩子居于家中“藏”起來,而與外界隔絕,使病兒學習不到復雜的社會交往能力。有些家長對病兒過分關注與保護,過分嬌慣。也有少數父母對治療毫無信心,甚至放棄治療,對孩子莫不關心。這些均不利于正常心理發育。
病兒本身因素,表現十分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全然不顧他人的利益。這些病兒往往認為自己有病,應該得到照顧,甚至認為患病有功,別人應該伺候自己。天長日久,養成了脾氣暴躁,不懂禮貌,不通情達理,攻擊他人,甚至有打罵父母的現象。 醫生有些學校的老師,同學對癲癇認識不足,見到病兒大發作時覺得很可怕;見到復雜部分發作的自動癥,又覺得可笑,很“傻”;不少人認為癲癇病人是精神病或“瘋子”,認為他們不應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就業;多數人反對自己的孩子與癲癇兒童一起玩耍,上學或交友,對癲癇病兒有偏見歧視,不愿與他們接觸,加重了病兒的自卑、孤獨感。兒童的心理障礙,會延續到成人以后,影響一生。
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呢?患兒親屬特別是父母的焦慮情緒和過分保護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引起和加重患兒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患兒家長,特別是對患兒母親進行咨詢,使其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消除其心理障礙,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不少學者強調指出,患兒母親的癲癇知識水平和對患兒的態度對患兒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影響,應是對癲癇兒童進行心理干預的組成部分。
此外,社會上對癲癇基本知識的缺乏及由此引起的恐懼、誤解和歧視,有時會使患者受到的心理損害遠比發作本身更為嚴重,社會支持對患兒的社會心理及軀體的應激具有間接的緩沖作用,并有益于增進健康。在癲癇患兒的社會環境中,老師起著關鍵作用,老師的理解和關懷不僅能幫助患兒,還能對其他兒童產生良好影響。
因此,醫生指出,應鼓勵老師、家長和醫生之間的交流。目前,國內有關癲癇患兒的心理研究不多,但其重要性已被日益認識。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是減輕癲癇患兒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掌握癲癇患兒的心理特點并正確引導,是除藥物治療之外的另一項重要治療內容。只有進行藥物治療及心理干預的全面綜合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提高癲癇患兒的生活質量。
以上這些均是癲癇患兒有哪些心理行為異常的表現,必須及時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