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咨詢癲癇患兒能不能接種疫苗?這個問題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因為國內多種疫苗說明書均提示" />
很多家長咨詢癲癇患兒能不能接種疫苗?這個問題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因為國內多種疫苗說明書均提示:癲癇患兒禁忌。然而非常遺憾的是沒有任何指南能簡單的回答說可以還是不可以。
癲癇本身不是疫苗接種的禁忌癥。癲癇患者接種疫苗后發生神經系統副作用偶有發生,但沒有統計學意義。預防接種有效保證了絕大多數兒童的健康,因此不應當拒絕讓兒童接受可能救命的疫苗。有些疫苗接種后會導致體溫升高,常見的有乙腦疫苗、流腦疫苗、白百破疫苗,當患兒有癲癇、熱性驚厥、癲癇家族史,疫苗接種后可能誘發癲癇或加重癲癇發作,但長期隨訪沒有顯著的副作用,因此仍然建議正常接種。但接種前應告知接種的危險性、發熱的處理方法;還可以選擇新型疫苗,如非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可以減輕副作用;具體應咨詢醫生或者由家屬決定。
在國內很多家屬都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我決定,我又不是醫生,其實這個觀念需要改變。在很多發達國家,不管是在吃不吃藥、吃什么藥、做不做手術、怎么做手術等問題上,醫生只介紹利弊,給出備選方案,最后的選擇權在家長自己。就象接種疫苗的問題,不接種就可能會得傳染病,接種就可能會誘發癲癇發作,考慮到接種的重要性以及大部分副作用是短暫的、可控制的,醫生可能會根據患兒的情況建議在合適的時間接種。但具體您想要什么,您怕什么,必須要自己權衡利弊、做出選擇,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但對于接種前尚未發病的某些先天缺陷病患兒,疫苗接種則可能誘發發病,出現難以預料的意外,甚至猝死。有機酸尿癥、線粒體病、脂肪酸代謝障礙、尿素循環障礙在發熱、疲勞、藥物、饑餓、疾病等應激狀態下都可以急性起病。這些疾病通常起因于基因或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即便不接種疫苗,下次碰到發熱、饑餓或外傷遲早會發病。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些問題,醫生可能會診斷為“腦膜炎”;而家長就會錯誤理解為“打疫苗把孩子打傻了”。
目前我們中心的意見是:癲癇發作稀少,或癲癇完全控制時間在1年內,將利弊向交代家屬,建議接種,如果家長恐懼接種誘發癲癇發作,可以等到癲癇完全控制1年后正常接種;小于1歲的患兒,如果癲癇發作未控制,建議推遲到病情穩定后再接種;7歲以上的小兒癲癇患者若癲癇未能控制,不應再補種百日咳疫苗;癲癇患兒在第一次接種后3天內出現抽搐,就不應再進行加強接種;若第一次接種后7天內出現腦病表現,也不應再進行第二次接種;患兒癲癇發作頻繁或有原因不明的逐漸進展的腦病時,建議暫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