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癲癇,大家很容易聯想到“羊角風”“羊癲病”,聯想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的人。事實上,癲癇的發作形式有100多種,抽搐只是表現之一。本市權威專家指出,癲癇在天津的發病人口已達13萬,除了嬰幼兒,另一個高發人群是60歲以后的老年人。面對常愣神的父母,別再以為他們是“人老了、腦子慢”,因為很可能是癲癇在發作,需要及時看醫生。
患癲癇的老人現在越來越多
癲癇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過程中,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人出現肌肉抽搐、意識喪失等多方面障礙。在我國,癲癇患者高達900萬人,且每年新增40萬人。其中,時常發病的活躍期患者就有600萬人。
“癲癇病的高發人群有兩個,一是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幼兒,另一個就是60歲以后的老年人。”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癲癇治療中心李建國教授介紹說,因腦功能退化,腦梗塞、腦出血等腦血管病諸多原因,老人年紀越大,癲癇的發病率越高,60-65歲年齡段的人,癲癇發病率為80.8/10萬,一旦過了85歲,這個數字就上升到了135.4/10萬。因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癲癇的防治亟須大眾關注。
抽搐不是#^ 愣神也是癥狀
“老年人癲癇發作在腦電圖上體現的多為慢波異常,并不完全說明問題,因此老年人癲癇的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主。但人上了年紀,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都會減退,自訴能力也差,讓癲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往往不典型,不易引起足夠重視。”李教授說,這是老年人癲癇的診斷難點之一,但延誤老年人及時就醫的,還是大家對癲癇表現的認識不足。
醫學界認定的癲癇表現形式共有100多種,除抽搐外,經常愣神呆坐、單側手臂抖動、面部肌肉抖動等,也都是癲癇發作的表現。有的老年人癲癇發作,還會出現心臟不舒服、消化不好等上腹不適,或是嘴里像在嚼東西一樣的口咽自動癥等,因而只要家中老人時常出現此類情況,就該有所警惕。
良好生活習慣 也是輔助治療
“應對癲癇,#!大的問題是患者常常得不到正規治療。”李教授強調,如經科學化、規范化的治療,癲癇并不是什么難治之癥。
除積極治療外,患者生活也要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于避免誘發癲癇也有幫助。比如,每天都應保證充足的睡眠,不過度勞累;避免著涼和發熱;不長時間打牌、下棋等。飲食上,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膩食物,也不宜飲濃茶、咖啡等有興奮作用的飲料。同時還應禁煙、禁酒,適當多吃水果蔬菜、奶制品和豆制品。
由于癲癇發作時人的意識會突然喪失,若老人外出旅游或是騎車、游泳、登山等,#!好都有家人或朋友陪伴。
老人癲癇用藥禁忌講究頗多
老年人患上癲癇,除了病因治療外,有時還需要堅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李教授說,老年癲癇患者一般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對于老人的治療并不能與其他年齡段的患者等同,需要特殊考慮,尤其是用藥方面,要格外注意。
上年紀的人,容易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這就導致可能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因而,患者應詳細告訴醫生自己所服藥物名稱,而醫生在癲癇藥物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藥物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如可選擇新一代抗癲癇藥物,盡可能選擇單一抗癲癇藥物,讓藥量逐漸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