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是癲癇的發病高峰兒童期是癲癇發病的高峰期,出生后1歲內發病率#!高,10歲以后發病率" />
兒童期是癲癇的發病高峰兒童期是癲癇發病的高峰期,出生后1歲內發病率#!高,10歲以后發病率逐漸下降。癇是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1.小兒癲癇的病因: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提到關于癲癇的病因。與成年人一樣,小兒癲癇按照病因分類可以分為特發、癥狀性和隱源性。小兒癲癇常見的病因包括:圍產期損傷、先天性代謝或發育異常、特發性或遺傳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發育畸形、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顱腦外傷、腦腫瘤等。2.孩子為什么會得癲癇:這是所有患兒的父母都關注的問題。癲癇的發病機制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有許多問題至今仍不清楚。盡管病因診斷對治療、預后的判斷十分重要,但迄今為止,仍有一些患者的病因不明確。患兒父母應該接受這一事實。相信隨著科學進步,癇發病機制會越來越明確。3.孩子得癇是否是父母的錯:孩子患病后,父母自責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許多患兒的父母都希望為孩子找到癇的病因,首先考慮是否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孩子患病,包括遺傳的原因或其他問題,如孕期用藥等。事實上,癲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癇病遺傳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此,家長正確面對現實是#!為理智和可行的方法,而自責或互相指責對孩子病情的控制實際沒有任何好處的。及早正規就醫,避免延誤病情隨著科學的普及,大眾對癲癇都有了一些了解。孩子一旦出現了發作癥狀,家長往往會聯想到“癇”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發作性疾病不一定都是癇;而癲癇發作也有多種表現形式,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抽風”之外,像愣神、自動癥等都是癇發作。社會上有一些游醫打著“@&癇、絕無不良反應’’的幌子,用“中醫祖傳秘方”的招牌欺騙患者,甚至只要打個電話講一下病情就可以“寄藥”包治。實際上,癲癇的診斷是建立在系統分析患者病史、結合必要檢查結果的基礎上的。建議家長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的癲癇專科就診,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再進行正規治療。1.發作性癥狀是否一定是癲癇:兒童的發作性癥狀不一定都是癇,有些是正常的“發作”,有些是其他發作性疾病。如果把這些非癇性發作誤診為癲癇,癇的診斷就會“擴大化”,給患兒及家長造成不必要身心損害和經濟負擔。通過視頻腦電圖監測孩子的“發作”過程,發作期腦電圖沒有異常放電,就可以排除癇。在兒童成長的各個時期,許多疾病或者生理現象,都以發作性的形式表現。新生兒期:約有50%的未成熟兒會出現“周期性呼吸”,發作時呼吸快慢不一,并有短暫的停止,但它與癲癇發作明顯不同,沒有心率、膚色的改變。分娩中有輕度窒息的新生兒,還容易出現一種“過度警覺狀態”發作,會把父母嚇一跳。孩子先是不吃不喝地嗜睡幾個小時,隨后轉向過度興奮,眼睛睜得大大的,醒的時候長,睡覺時間短,多被誤診為癲癇失神發作。可在新生兒時期,根本沒有失神發作的類型。嬰兒期:孩子到了幾個月時,一種被稱為“顫動”的抽搐常被誤診為癲癇。孩子的下頜或肢體出現細小的抖動或抽動,而且有節律。這是熟睡中的新生兒對突然喚醒的刺激如換尿布等正常的過度反應。除顫抖外,其他無異常,用手輕輕按住抖動的肢體,抽搐明顯減輕或停止,這點與癇發作明顯不同。嬰幼兒時期的非癇性發作還包括屏氣發作、非癲癇性強直樣發作、情感性交叉擦腿運動發作等。學齡前期和學齡期:非癇性發作的形式會更多,需要與癇進行鑒別,如睡眠肌陣攣、發作性睡病、夢魘、夜游、多發性抽動癥以及暈厥、偏頭痛、癔病等。2.小兒癲癇的表現:有的家長認為癲癇就是抽風。其實,兒童癲癇有多種表現形式。大家比較熟悉的如全性強直一陣攣發作,表現為四肢伸直、抽動、雙手握拳、眼發直、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等。另外,如失神發作,表現為短暫性的意識喪失,一般僅為2~10秒鐘,很少超過30秒鐘,如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有時還誤以為孩子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各種形形色色的自動癥可能會誤認為孩子頑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