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珍從小嬌生慣養,一次因在幼兒園做小動作被老師批評后,便坐在凳子上一言不發,面無表情,兩眼呆滯," />
珍珍從小嬌生慣養,一次因在幼兒園做小動作被老師批評后,便坐在凳子上一言不發,面無表情,兩眼呆滯,小朋友和老師叫其名字也不回答。送到醫院做了全身體格檢查和腦CT掃描,并未發現異常,醫生診斷為“癔病”。經實施暗示心理治療,珍珍才完全恢復正常。
兒童癔病多見于5~10歲的女孩,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當、父母過分溺愛,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好顯示自己和暗示性較強的性格。患兒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滿足便發病。其臨床表現形式與年齡因素有明顯關系。學齡前兒童癔病的發作形式以情感爆發、躺地打滾、哭鬧或抽搐等,以引起父母的關注。每次發作后要求便得到滿足,從而反復出現類似發作,使異常行為模式固定下來。
年幼兒童很少發生癔病性失明、失聰或偏癱等成人表現形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作形式可逐漸接近成年人。兒童癔病癥狀易變化,易受暗示,發病突然,消失也快。因此,家長和老師一旦發現孩子有以上表現,可帶到醫院的神經精神科診斷與治療,并注意消除引起發作的有關因素,從心理上消除其易受暗示、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