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人僅僅依靠治療治愈,是遠遠的不夠的。因為,社會上對癲癇病人廣泛的存在著歧視。比如就" />
癲癇病人僅僅依靠治療治愈,是遠遠的不夠的。因為,社會上對癲癇病人廣泛的存在著歧視。比如就業上的歧視。而作為家人,要做的就是努力讓癲癇病人更好的融入到這個社會里面去。癲癇病人如何融入社會?
癲癇不是傳染病,但是病人治愈后融入社會也不容易,就業就是癲癇病人的一道坎,雖然現在人們對癲癇的病因有了了解,但很多用人單位一聽說有癲癇病史就不敢要了。其次是交友,甚至在婚戀中都受到極大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好多病人可能害怕人群很難有正常人的自信尊嚴,很難成家生子,一句話很難融入社會,過正常的生活。這主要源于社會心理問題原因。
癲癇病人較難融入社會的社會心理問題原因
病人對癲癇的隱瞞:大多數病人因為患癲癇而感到恥辱,盡量掩蓋自己的病情,減少來自外界的羞辱和歧視。對癲癇發作的恐懼以及長期服用抗癲癇藥也給病人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如果發作長期不能控制導致病人產生悲觀心理,對生活喪失信心。
家庭成員對癲癇的恐懼: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對癲癇診斷通常感到恐懼、焦慮、沮喪,錯誤地認為癲癇是難于治愈的疾病。這種反應在家庭中導致一種神秘和絕望的壓抑氣氛,使病人在疾病和不良的心理狀態下越陷越深,尤其給兒童病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造成治療更加困難,或是過度呵護導致病人出現社會適應功能下降。
公眾對癲癇的誤解:在公眾的心里癲癇的癥狀與智能減退、精神錯亂等同,患有癲癇被看作是一種難以啟齒的不光彩的缺陷,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誤解。
公眾仍對癲癇病有很大的偏見:反對自己的子女與癲癇病人結婚,反對自己的子女與癲癇病人一起上課或玩耍,有人表示癲癇病人不應該像正常人一樣求職或工作。看來,普及有關癲癇病的知識,糾正來自社會上的誤解與偏見,依然任重道遠。
癲癇是一種常見病。癲癇只是一種腦部細胞瞬間活動異常所引發的癥狀,既非精神病,也不具有傳染性。癲癇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患病率并不低,估計全球約有5000萬人患有癲癇,約占全世界疾病總負擔的1%。癲癇在我國的患病率約為7‰,病人約900萬。全世界大概每20個人中便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些時期曾經有過癲癇發作。癲癇的發生不受性別、種族、社會階層和智力水平的影響,好發于兒童時期或60歲以后,而恰當的治療能成功控制70%-80%病人的發作。
癲癇病人快速融入社會需從幾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癲癇的診治水平,讓癲癇這個病可治可防;
二是加大社會宣傳,讓人們了解癲癇這個病,減少人們對癲癇的恐懼達到減少對癲癇病人排斥恐懼的目的;
三是做好癲癇病人的心理輔導,讓他們增強自己減少自卑,從容大方的融入社會。
在這一點上,可以模仿國外,通過社區的模式幫助癲癇病人融入到這個社會里面去。病人獲得了尊重,就會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這一切都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