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在人體上作用的規律表明了這種疾病的寄生規律,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喜歡在潮濕的地方寄居,另" />
疾病在人體上作用的規律表明了這種疾病的寄生規律,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喜歡在潮濕的地方寄居,另一些喜歡干燥缺水的地方。通過研究不同疾病的地域分布規律,可以總結出一些疾病的發病特征,進而為更好的治療疾病打下基礎。
根據《國民健康調查報告》顯示,癲癇患者在今年11月份調查結束時,已經到達了300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這些人群中,0~15歲的孩子成了癲癇的主力軍,令人驚訝的同時也令人擔憂。這同樣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要對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抓的更緊一些。除了年齡方面的特點,在近10年的地獄分布上,也呈現出了一定規律,我們選取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年份進行分析,請看下表:
從以上表格中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在2003、2008、2013這三個年份中,各地區的癲癇患者都在增長。其中,中部地區從28%上升到了48%,西南地區從43%上升到了47%,算是平穩上升,東南沿海,一直穩居榜首,占到了75%,而西北內陸,則只有28%。
當然出現這樣的局面,東南沿海地區的患者人數確實一直高居不下,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癲癇這種疾病適合在濕潤的氣候中發展。當然,這其中東部沿海人數眾多,而西北內陸居民比較少,所占的比例也自然比較小。這種差異的因素確實存在,但是,二者之間75%和28%的比例差,是不能單單用人口基數來看的。
癲癇患者在東南沿海分布較多的另一個原因應該歸功于經濟的發展。首先經濟發達可以幫助吸引人才,越來越多的人流向大城市,東部沿海的人口眾多,對于癲癇患者的貢獻在一定數量上也是有的。再者我國已經達到了一個生育高峰,越來越多的適齡婦女,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了,孩子一多,對于疾病的數量貢獻也在添油加力。
總的來說,東南沿海呈現出的這種患病比例差異,有社會的現實原因,也有文化訴求。這些原因的發展也都遵循著癲癇疾病的發病規律。了解到了這種分布之后,有利于國家在宏觀醫療資源的配置上作出合理的調整。讓那些更需要醫療資源的人能夠獲得救治的機會。我們每個人也多一些寬容和醫學常識,給癲癇患者們創造一個理解寬松的氛圍,更加有助于他們疾病的康復。
【本文由新疆醫科大學醫院魏愛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