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12歲,右利手,5歲時首次發作,表現為左下肢陣攣性抽搐,左腳#!明顯。" />
患者,男性,12歲,右利手,5歲時首次發作,表現為左下肢陣攣性抽搐,左腳#!明顯。
數周內,癥狀發展為部分性癲癇持續狀態,服用卡馬西平和氯巴占,數月后得到控制。
治療后沒多久,患者出現以下癥狀:
●左下肢每日陣攣性發作;
●每個月有6~8次左側肢體運動性發作,發作起始部位或是左腳,或者左手,發作后出現數分鐘Todd麻痹;
●每天左腿肌陣攣數次。
患者11歲時,出現三種新的發作形式:
●左手感覺異常持續約一分鐘;
●雙側發作性幻聽或幻視;
●右側偏轉性發作,伴流涎和喉部異常感覺,意識存在。
盡管以不同劑量和不同聯合用藥方式嘗試了多種藥物,但每周至每月還是有上述發作性事件發生。患者還接受了3次5天一療程的免疫球蛋白治療,但無明顯療效。
患者運動系統發育正常。6歲后,患者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反應逐漸遲緩,其父母和老師認為主要是由于其注意力不集中。患者越來越多動和易沖動。這些行為異常并未因服用不同的抗癲癇藥而改善。
12歲開始,患者病情逐漸惡化,左側肢體偏癱,左腿較為顯著,呈進一步惡化狀態。
患者父母為非近親結婚,母親正常分娩。既往藥物治療史無特殊,發育正常。患者母親的伯父在嬰兒期有過幾次驚厥發作,簡單用藥便得以控制,現已不服藥,多年無發作。
查體和檢查
患者9歲時神經科查體,左側輕偏癱,伴腱反射亢進。偏癱呈對稱性,輕度,幾年來無變化,隨后2~3個月內快速發展為左手完全性功能喪失,左側運動不能,左手輕度感覺障礙。右側肢體未發現神經功能缺失。
7歲時頭顱MRI隨訪示影像學惡化表現。
1l歲時視頻腦電監測顯示右側半球獨立的多灶性放電——單純部分性運動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和單純部分性聽覺發作。一系列神經心理學檢查發現神經心理功能持續減退,包括認知遲緩。
1998年,當患者12歲時,行右側顳極腦組織活檢,證實為Rasmussen腦炎。在活檢的組織中未發現病毒包涵體,腦脊液病毒血清檢查和谷氨酸受體3抗體檢查陰性。
診斷
Rasmussen腦炎
治療與療效
患者12歲時,左手失去功能,接受了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手術。術后,發作明顯改善——僅有偶爾的單純部分性發作,腦電圖證實為右額葉起源,通過調整藥物劑量可輕易地控制這些癥狀。患者智商和行為也得到明顯的提高。術后2周內左側輕偏癱,并未喪失行走能力,患者正進行左側上肢康復訓練。
評論
雖然Rasmussen腦炎已被人們認識40余年,但其發病率非常低。我們的患者表現出以下幾個有趣的特征:
●患者有幾種發作類型,包括運動、軀體感覺癥狀,聽覺和視覺癥狀。出現單側發作類型和部分性癲癇持續狀態,強烈提示Rasmussen腦炎。
●首次發作4年后出現偏癱,前3年,癥狀很輕微,隨后癥狀迅速進展。
●頭顱MRI示半球進展性萎縮,高信號,累及基底節。
從這一病例中我們學到了什么?
雖然沒有對Rasmussen腦炎患者連續MRI掃描進行前瞻性研究,但是該患者給我們提供了關于這種疾病的影像學典型改變的例子。我們對MRI的異常表現特別感興趣,因為未發現其他疾病有類似特征。鑒于只有病理活檢才能明確診斷,所以我們意識到需要對診斷方法進行研究,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在腦萎縮發生前明確診斷。
這一病例如何改變我們對癲癇患者的處理及治療策略?
即使已經做出了慢性腦炎的初步診斷,但是我們一直等到該患者左手失去功能時才行活檢,隨后行半球切除術。#!佳手術時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一些臨床醫生建議等到患者出現偏癱時再進行手術治療,其他學者支持在患者完全偏癱前行半球切除術,目的是為了避免神經心理損害、常年癲癇持續發作對患者造成的損害及社會生活交際障礙。爭論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