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合并焦慮抑郁發生病因
癲癇病患者中有很多都合并有焦慮抑郁情緒,有的癥狀表現輕些,有的癥狀表現重些。那么癲癇病合并焦慮抑郁的病因是什么呢?
近年來研究證實,癲癇與焦慮抑郁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目前為止,癲癇合并焦慮抑郁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長期以來,患者和醫師均認為焦慮抑郁可能是癲癇患者的“正常”反應,近年來這種觀念發生了轉變,認為癲癇合并焦慮抑郁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神經性和醫源性等多種因素。有抑郁家族史的癲癇患者合并抑郁的發生率更高。Kanner等研究報道,約50%癲癇合并抑郁患者的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以心理障礙#!為常見。上述研究均提示,癲癇合并抑郁可能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癲癇和焦慮抑郁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經生物學發病機制。研究認為額葉和顳葉結構異常以及腦中神經遞質分泌減少共同參與了癲癇和焦慮抑郁的發生。大腦中引起癲癇發作的許多區域參與恐懼的表達,而杏仁核被認為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焦慮抑郁被認為是基于杏仁核的條件反射式情感關聯。而這種過度反應可能與杏仁核中的抑制調控失效有關。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神經影像學進一步研究證實焦慮或驚恐障礙與杏仁核異常有密切關系,50%以上MRI顯示杏仁核萎縮的癲癇患者均有害怕的表現。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γ-氨基丁酸、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參與了癲癇灶的點燃,并使發作加重。γ-氨基丁酸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郁性神經遞質,與谷氨酸神經遞質的興奮作用相平衡。谷氨酸過度興奮出現在癲癇發作中,也被認為在病理性焦慮中起一定的作用,且可能通過上述條件反射式恐懼關聯的過度反應來體現。另外,臨床藥理學研究發現,γ-氨基丁酸能的抗癲癇藥物同時具有抗焦慮抑郁的作用。上述研究結果均支持癲癇和焦慮抑郁可能存在著共同的發病機制,且兩者之間可能相互促進,其中一種病情可加重另一種病情,起到惡化作用。
醫源性因素亦可導致癲癇患者出現焦慮抑郁障礙。藥物影響是癲癇合并抑郁的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抗抑郁的藥物可降低癲癇發作閾值。因此,醫生不愿意對癲癇合并抑郁的患者選擇抗抑郁藥物,其結果使患者的抑郁病情加重。有些藥物包括抗癲癇藥物亦可引起抑郁,如苯巴比妥與行為改變和抑郁有密切關系,另一些抗癲癇藥物能夠降低機體內葉酸的水平,亦可導致抑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