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癲癇患者都能很好的做到及時的就診,對于自身的病情也起到了一定的治療作用,可是他們卻并沒有因此而高興,因為有的癲癇患者在治療過后卻時常面臨著癲癇病復發所帶來的痛苦,癲癇病的不定時發作嚴重影響了成年人癲癇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了解成年人癲癇病的先兆癥狀可以使患者提前告知周圍的人,為癲癇的發作做好準備。及早的治療癲癇是廣大患者需要注意的,下面帶大家詳細了解相關知識。
關于外傷癲癇可潛伏發作
1、外傷后即刻癲癇發作,即刻癲癇發作(immediatelyseizure),較少見,常發生于顱腦外傷后數秒鐘或數小時以內,其原因是由于腦組織原來的驚厥閾值較低,加上外傷時直接的機械刺激而引起發作,屬于一種非特異性反應。
2、早發性外傷后癲癇,發生于腦創傷后2周(有人認為1周)以內蘭州看癲癇病正規醫院,北成人多見,發生率為20%;嬰兒的發生率更高,有圍產期腦損傷者尤易發生。外傷后24小時以內發生的癲癇約占早發性癲癇的50%。有人認為,在外傷后1小時出現的癲癇發作占1/3,在24小時內出現發作者占1/3,1~14天出現發作者占其余的1/3。
早發性外傷后癲癇的發生機制可能由于腦細胞的生化改變,如一過性的乙酰膽堿釋放增多;或由于抑制功能障礙,導致神經細胞興奮性過強。病理可見腦水腫、顱內出血、腦挫裂傷、腦細胞壞死。小兒常見于顱骨骨折,有報道可達24%。與成人相比,兒童的外傷后早發性癲癇有兩個特點:一是很輕微的腦損傷也可以誘發癲癇發作;二是容易發生癲癇持續狀態,其發生率可高達22%,比成人高一倍,多發生于外傷后1小時以內。癲癇發作一般為全身性的,但也可見一側性或局部性發作。
3、晚發性外傷后癲癇,是指癥狀的發生在外傷后2周(有人認為1周)以后的癲癇。外傷后晚發癲癇的發病時間可變化在傷后數月至數年之間,絕大多數為傷后6個月至3年之間,其中57%發生于一年以內。有晚發性癲癇的小兒大多數在外傷的當時并沒有明顯的功能異常。病理學和電生理檢查提示蘭州看癲癇病正規醫院,癲癇發作與腦損傷部位的神經細胞壞死,變性,神經膠質細胞吞噬現象以及膠質細胞增生和腦一腦膜瘢痕形成有關。外傷引起的挫傷和皮層撕裂可使紅細胞外滲,隨著溶血和血紅蛋白在神經纖維網絡的沉積,鐵離子從血紅蛋白里游離出來,形成典型的含鐵血紅素(hemosiderin),在MRI中顯示高密度區,這是人類外傷性癲癇的#)性組織學特征。癲癇灶實際上是位于瘢痕組織周圍的大體上看來是正常的腦組織。因為瘢痕組織本身并不產生異常電發放,而瘢痕周圍腦組織內的神經元是真正產生癇樣放電的部位。
導致小兒出現晚發性外傷性癲癇的因素有外傷時有硬膜下血腫、顱腦血腫、顱骨凹陷性骨折、腦挫裂傷、腦水腫、顱內感染或曾經發生過早發性外傷性癲癇。有人報道,外傷后有早發性癲癇者,其晚發癲癇的發生率為25%~30%,而外傷后沒有早發癲癇者,晚發癲癇的發生率則僅為3%。但也有人認為,小兒的早發性與晚發性外傷性癲癇之間并無相關。腦損傷的部位是否與晚發性外傷癲癇的發生有關尚未確定,但多數作者認為,頂葉,顳葉前部和內側面的外傷似易于發生晚發性外傷性癲癇。癲癇的臨床發作形式各例均不同,可能為全身性發作,局部性發作或局部性發作伴繼發性泛化,局部性發作可能有運動性或感覺性先兆。外傷性癲癇一般不表現為失神發作。
4、手術后癲癇手術后癲癇的發生率與原發病因、性質、病變部位、手術途徑及手術創傷的范圍等因素有關。不同病種術后癲癇的發生率由高至低依次為:腦膿腫(45%~72%),腦膜瘤(17%~29%)蘭州看癲癇病正規醫院,腦膠質瘤(19%~36%),幕上動脈瘤(145~7%)。腦組織創傷范圍較大的手術易發生手術后癲癇;創傷范圍較小的手術(如腦室穿刺引流術)術后癲癇發生率低。腦的任何部位損傷均可致癇,但大腦凸面或矢狀竇旁的腫瘤或其他病變,術后[FS:PAGE]較易發生癲癇,因該部位與大腦中央前后回的皮質區#!為接近,此區興奮閾值較低。此外,癲癇病史和家族史也與術后癲癇的發生率有關。術前有癲癇發作和癲癇家族史者,術后癲癇的發生率高,說明個體原有的致癇特性和遺傳因素起重要作用。
【診斷】外傷性癲癇的主要診斷依據為:①頭部外傷史;②外傷以前無癲癇史(不包括手術后癲癇);③影像學檢查可發現顱內血腫,顱骨骨折等情況;腦電圖在預測小兒外傷性癲癇方面作用不明顯;④特異性遺傳因素是否起作用,目前尚不明確。但在家族性癲癇血清中可觀察到親血色蛋白(haptoylolin)濃度下降。這種蛋白合成受損現象可用于測定外傷性癲癇的易感性。有些癥狀可作為診斷時參考:應注意外傷后是否有意識喪失,傷后意識喪失持續1小時以上者,外傷后癲癇發生率為5%~10%;不伴意識喪失者約為2%。小兒腦撕裂傷后癲癇發生率高達30%。硬腦膜穿通傷、外傷后遺忘癥持續24小時以上者,外傷后癲癇發生率亦較高。
外傷后癲癇應與因癲癇發作導致的跌傷鑒別,后者很少引起嚴重的顱腦損傷。應詳細詢問發作表現,以判斷外傷和癲癇的因果關系。
【治療】外傷后癲癇應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控制發作,保護腦功能。傷后應注意支持療法,如吸氧、止血、鎮靜、保暖、治療腦水腫、維持酸堿平衡等。抗癲癇藥物的選擇與癲癇的常規治療相同,主要根據發作類型選藥,并應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注意規律用藥。如果正確服用抗癲癇藥物4年(有人認為2年)仍無效,則考慮手術切除腦或腦膜瘢痕、囊腫、膠質細胞增生等病灶。
手術指征為:①合理應用抗癲癇藥后仍有頻繁發作(每周發作1次以上)或較前加重者;②經臨床、EEG、影像學、心理學檢查證實有明顯的致癇灶;③手術切除病灶后不影響腦功能;④如癲癇灶位于功能區皮層,可做癇灶區域軟膜下橫切術治療。手術后仍需規律服用抗癲癇藥1~2年或更長時間。
【預后】小兒比成人預后好。小兒顱腦外傷如不伴有顱內血腫,不出現癲癇持續狀態,則預后一般是良好的。據認為,在發生外傷性癲癇的3年后,20%~50%的患兒發作逐漸減少,最終停止;在癲癇后的5~10年內,50%病人可終止發作;其余半數病人中的2/3可用抗癲癇藥物滿意控制。少數顱腦損傷嚴重的病例,可有腦積水、腦萎縮、智力低下等后遺癥。有手術適應證的病例中3/4可通過手術治療使發作減少或停止。
【預防】顱腦損傷以后預防性服用抗癲癇藥物是否可以防止晚發性癲癇的發生尚無定論。對以下高危患者可考慮給予預防性用藥:顱腦火器貫通傷、開放性腦損傷、顱內血腫、顱骨凹陷性骨折、嚴重閉合性腦損傷者、腦膿腫術后、大腦凸面和矢狀竇旁腦膜切除術后、腦動脈瘤尤其是大腦中動脈瘤開顱直接手術后者、顱腦手術前已有癲癇發作或癲癇家族史的病人。預防用藥可選用丙戊酸鈉、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鈉,用藥劑量同常規抗癇治療量,維持時間在6個月至2年為宜。
因為病情不一樣,所以治療都會有差異。在女性羊角瘋的治療上,抗羊角風藥物治療是常見且重要的治療手段,抗羊角風藥物治療對女性的外貌也會有所影響,有些藥品長期服用可使女性皮膚變得粗糙,嘴唇變厚,面部和頭皮皮下組織變厚,鼻子變寬,面部多毛等。長期服用羊角風藥物可引起牙齦增生,患者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并補充葉酸以防止牙齦增生。希望,上面所介紹的會給大家帶來幫助,祝所有的女性羊角瘋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