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癲瘋病的治療費用,癲癇發作指神經元異常過度、同步化放電活動所造成的一過性臨床表現。它具有突發突止、短暫一過性、自限性等特點。癲癇發作時的緊急處理需遵循“保護安全、防止損傷、記錄信息、及時就醫”的核心原則。正確應對不僅能減少患者二次傷害,還能為后續醫療干預提供關鍵依據。以下是分步驟的詳細指南:
一、識別癲癇發作的典型癥狀
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
表現:突然意識喪失、跌倒、全身肌肉強直收縮(肢體僵硬),隨后陣攣性抽搐(四肢抽動),可能伴隨口吐白沫、牙關緊閉、舌咬傷、尿失禁。
關鍵點:發作時間通常持續1-3分鐘,若超過5分鐘需警惕“癲癇持續狀態”(醫療緊急情況)。
失神發作
表現:活動中突然停頓、目光呆滯、呼之不應,持續數秒后恢復,可能伴隨輕微眨眼或咀嚼動作。
關鍵點:易被誤認為“走神”,但腦電圖可顯示特征性放電。
部分性發作
表現:單側肢體抽搐、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或出現幻覺(如聞到異味、看到閃光),可能發展為全身發作。
關鍵點:需觀察是否從局部癥狀擴散至全身。
二、緊急處理五步法
1. 確保環境安全
移除危險物品:將患者周圍的硬物、尖銳物品、熱水等移開,避免撞擊或燙傷。
側臥體位:若患者意識不清,輕輕將其翻轉至左側臥位(或右側),頭偏向一側,防止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阻塞氣道。
墊軟物:在頭部下方墊柔軟衣物或毛巾,避免頭部直接撞擊地面。
2. 保護頭部與肢體
避免按壓:切勿強行按住患者抽搐的肢體,可能導致骨折或肌肉拉傷。
松開衣物:解開領口、腰帶等束縛物,保持呼吸通暢。
防護舌咬傷:僅在患者牙關緊閉前,將折疊的軟毛巾或紗布墊在上下牙之間,切勿強行撬開牙齒(可能損傷牙齒或口腔)。
3. 記錄發作細節
時間:用手機或手表記錄發作開始和結束時間(超過5分鐘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癥狀:觀察并記錄抽搐部位、是否伴隨意識喪失、口吐白沫等,供醫生參考。
視頻記錄:若條件允許,拍攝發作視頻(需避免遮擋患者面部),幫助醫生判斷發作類型。
4. 陪伴與安撫
保持冷靜:用溫和語氣安撫患者,避免圍觀或大聲喧嘩增加其心理壓力。
防止誤吸:若患者嘔吐,迅速清理口腔異物,保持側臥位。
勿喂水/藥物:發作期間禁止喂食、喂水或塞入手指,可能引發窒息或咬傷。
5. 及時就醫指征
首次發作:無論癥狀輕重,均需就醫評估病因。
發作持續:超過5分鐘未停止,或短時間內反復發作(30分鐘內發作≥2次)。
特殊情況:發作時受傷、懷孕、水中發作、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
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時,持續觀察患者狀態,避免二次傷害。
三、常見誤區與禁忌
禁止行為
? 掐人中:無科學依據,可能損傷皮膚或導致患者掙扎。
? 往嘴里塞東西:可能引發窒息或牙齒斷裂(僅在牙關未緊閉時墊軟物)。
? 強行喂藥:發作期間患者無法吞咽,藥物可能誤入氣道。
? 束縛患者:限制肢體活動可能導致骨折或肌肉損傷。
錯誤觀念糾正
? “發作后需要喚醒患者”:多數患者發作后會自動恢復意識,強行喚醒可能增加焦慮。
? “癲癇會傳染”:癲癇是神經系統疾病,無傳染性。
? “發作后必須立即送醫”:若為短暫發作且無外傷,可待患者恢復后就醫;但首次發作或持續發作需緊急處理。
四、發作后的觀察與護理
恢復期表現
患者可能短暫意識模糊、疲勞、頭痛或肌肉酸痛,需陪伴至完全清醒。
詢問患者感受,觀察是否有外傷(如舌咬傷、肢體擦傷)。
日常管理建議
規律用藥:遵醫囑按時服用抗癲癇藥物,勿自行停藥或減量。
避免誘因: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閃光刺激(如強光、電子屏幕)、減少情緒波動。
定期隨訪:每3-6個月復查腦電圖、血藥濃度,調整治療方案。
五、特殊場景處理
兒童癲癇
兒童失神發作易被忽視,家長需觀察孩子是否頻繁“愣神”,并記錄發作頻率。
發熱可能誘發熱性驚厥(多見于6個月至5歲兒童),需及時降溫并就醫。
孕婦癲癇
發作時需防止跌倒導致胎盤早剝,側臥位保護腹部,盡快就醫調整藥物。
公共場所發作
引導周圍人散開,保持空氣流通,避免圍觀造成患者心理壓力。
若患者佩戴“癲癇警示手環”,可查看緊急聯系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