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研究表明:癲癇藥物治療久了會使得患者對癲癇本身產生耐藥性,而對付這種耐藥性癲癇," />
據#!新研究表明:癲癇藥物治療久了會使得患者對癲癇本身產生耐藥性,而對付這種耐藥性癲癇,#!好的辦法是手術,可以說是目前治療耐藥性癲癇#!好的方法,具體機制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很好奇,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會特別介紹這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頑固性近中顳葉癲癇患者在經2種品牌抗癲癇藥治療無效后的2年內接受手術治療,在緩解癲癇發作方面的效果明顯優于藥物治療
這項早期隨機外科癲癇試驗(ERSET)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Jerome Engel Jr.博士及其同事進行,目的是在經2種品牌抗癲癇藥治療無效后2年內的患者中比較手術與繼續藥物治療的預后。該研究納入從16家醫療中心轉診而來的38例年齡≥12歲的頑固性致殘性癲癇發作患者,并將其隨機分成2組,一組(n=23)繼續接受藥物治療,另一組(n=15)接受手術切除,即先完全切除側顳葉前部3.5~4 cm,保留顳上回,然后切除近中結構。每3個月對患者隨訪1次,隨訪時間為2年。盡管該研究試圖納入青少年患者,但最終僅招募到2例青少年患者,均分入藥物治療組。因此,尚不清楚該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青少年患者。
手術組11例(73%)患者在隨訪第2年內無致殘性癲癇發作(主要預后終點),但藥物組無1例患者達到此終點。此外,手術組第2年仍發生癲癇發作的2例患者在發作頻率方面獲得明顯改善。無癲癇發作的患者也不再出現先兆。各組患者所用的抗癲癇藥的平均數量在基線至隨訪2年這段時間內無明顯變化。在隨訪期間的所有時間點,手術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均顯著大于藥物治療組,兩組分別有12例(80%)和5例(22%)患者在2年時能夠駕車。手術組患者每個月的社交時間增加7 d(中位數),而藥物治療組僅增加1 d。兩組在就業狀況、每周工作時數、病休天數和與家人交際天數等方面均無差異。
共觀察到13例嚴重不良事件,7例來自藥物治療組,6例來自手術組。藥物治療組的事件與持續癲癇發作有關,其中3例為癲癇持續狀態。手術組的事件包括嘔吐(需造瘺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需放置分流管)和輕度腦梗死(隨訪期間完全緩解)。
手術組患者在即時和延遲回憶方面的表現明顯差于藥物治療組,但在所有非記憶指標方面的表現與藥物治療組無明顯差異。研究者表示,術前記憶正常的患者在切除近中顳葉這一語言優勢區后出現言語記憶缺陷是在預料之中的。
事實上,由于被轉診到癲癇中心進行手術的患者很少,導致研究的樣本量不足,因此該研究被提前終止。由于樣本量過小,以致無法確定早期手術導致患者發生認知功能紊亂的風險是否不大于繼續藥物治療的風險。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支持以下觀點,即在2種抗癲癇藥治療失敗后盡快實施手術能夠在#!大程度上預防終生殘疾。
在隨刊述評中,哈佛大學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神經科的Donald L. Schomer博士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伯醫學中心急診科的Roger J. Lewis博士指出,盡管該研究觀察到的手術獲益較為明顯,但由于其被提前終止,因此需謹慎解讀其結果。另外,該研究的樣本量很小,限制了對療效的精確估計,不過,所觀察到的療效較為明顯,因此認為手術獲益比較明確
該研究獲美國國立神經系統疾病和卒中研究所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支持,看來耐藥性癲癇只能是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