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們在門診中常常遇到一些患者訴說服藥后癲癇病發作得不到控制,甚至發作比治療前更加頻繁。" />
然而,我們在門診中常常遇到一些患者訴說服藥后癲癇病發作得不到控制,甚至發作比治療前更加頻繁。詳細了解病史后,我們發現:有些患者得病后往往求醫心切,治療幾天覺得效果不明顯,就馬上要求醫生換藥,或自行聯用其他抗癲癇藥物;還有部分患者到不同的醫院看病,同時服用好幾種抗癲癇藥物。以上這些做法不但對治療無益,而且是十分危險的。
醫生在給癲癇患者藥物治療時,一般按下述程序操作:首先,醫生會根據患者癲癇發作的類型,為患者選擇一種#$線抗癲癇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直至#!大耐受量。如果確定#$種藥物效果不佳后,醫生會換用適合患者發作類型的另一種#$線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直至發作得到有效控制,然后逐步停用原先的藥物。當換用三種以上#$線藥物,且劑量合適、血藥濃度在有效范圍內仍不能控制癲癇發作時,醫生才考慮給患者聯合用藥。由此可見,雖然常用的#$線藥物有十余種,如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等,加上近年來新型的抗癲癇藥物,如托吡酯、加巴噴丁、拉莫三嗪等,可供醫生選擇的藥物大大增加,但是目前癲癇的藥物治療仍提倡單藥治療為主,正規的單藥治療可以控制70%~80%癲癇患者的發作。
單藥治療癲癇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患者對單藥治療能夠耐受較高的劑量而較少出現不良反應。②長期服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少。③可以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④給藥方案簡單,患者的依從性好。⑤癲癇發作完全控制3~5年后,可逐步減藥,而單藥治療便于掌握減藥的劑量和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單藥治療有種種優點,但也有其局限性。資料顯示,20%左右的癲癇患者需要聯合用藥才能控制癲癇發作。聯合用藥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醫學問題,絕非兩種藥物的簡單相加。目前主張,在正規應用傳統#$線抗癲癇藥物的基礎上,再添加抗癲癇機理不同、相互作用少的抗癲癇新藥。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在聯合用藥時,患者需要定期監測血藥濃度。
由此可見,癲癇患者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正規的藥物治療,切忌隨意地換藥、加藥和聯合用藥,以免貽誤治療加重病情。